东汉时期,地震频发,这东汉大地上几乎每年都要震个几次,天灾人祸。朝廷也是疲于救济这样的民间疾苦。由于古代人都十分相信封建迷信,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灾祸来惩罚当时的汉哀帝。就在皇帝心虚的时候,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探测地震的仪器,学名叫地动仪,一下子声名大噪。同时也将地震跟皇帝的关系撇清,张衡也得以加官晋爵。
据《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据史书记载,张衡发明的地动仪造型十分精美:铜壶的四周分八个方位镶嵌着8条含着珠的龙。龙口的正下方分别都还有一只张着大嘴的金蟾蜍。发现哪个地方有地震,那个方位的龙珠就会落到下发的蟾蜍嘴中。然而历史上明明有着记载的地动仪,最近几年被教科书删除了,这个是为什么呢?
现在科学家根据描述无法还原
曾经有一段时间,全世界都在号召去伪存真,所有事情都要以相信科学为基础。但正是因为科学家跟史学家呕心沥血都无法做出关于地动仪的任何成果,于是就有很多人怀疑,这地动仪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毕竟现在的高科技拿一个1800多年前的研究成果没有任何办法。然而文献记载了一件事,算是直接打脸吧:《后汉书五行志》当中,公元134年12月13日,当时龙珠吐了出来,方位指的是中原腹地洛阳,但是洛阳并没有任何地震的表现。但是很多人也都觉得张衡做得东西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已。然而过了几天,就传出洛阳那地震,也是再也没有人怀疑张衡的发明。可是现在科学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就是:现在预测地震是全世界科学家都比较头疼的事情,因为一旦地震就意味着灾难,所以早发现早准备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但全世界并没有哪位科学家敢这么说,现在公认的就是只能预测一分钟之前,对于地震来说于事无补。所以东汉时期,预测地震的技术就会比现在先进吗?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应该是没办法准出预测地震的,因此为了保证科学的严谨性,教科书将地动仪从教科书中除去也算是无可厚非,比较这还是有先例的:比如司母戊鼎其实应该是叫后母戊鼎,因为是学术界认为,当初鼎上的字就是后而非司,之所以会将后错认为司,是因为后母戊鼎是商朝的。
第一次写到教科书时有点草率
我们都知道教科书相当于是人们的启蒙老师,所以在编写时需小心又小心。而地动仪编进教科书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王振铎专家根据张衡地动仪的描述,加上英国科学家的理论推测,才绘出来的地动仪。
同时也是因为张衡出身名门,学问渊博,有充分的时间和能力。祖父还是神童,还是当官的,有着优良的基因再加上张衡自己勤奋刻苦,所以对很多方面的知识都很精通,其在天文、数学、文学。而且他还改进了浑天仪,发明了指南车,这也是给他能发明地动仪提供了一个非常强烈的佐证。
然而这一切在科学家们眼里都属于推断,没有实质性的证据直接证明他发明了地动仪,所以之前教科书上是推测的,与科学的严谨性格格不入,因此只能将地动仪从教科书中移除。
事实证明,地震是不可预测的,因为不合常理,不然地动仪应该早就推广,造福万民了。所以将地动仪从教科书中删除也不是没有益处,毕竟让人从小就知道科学是讲究严谨性。除非是哪天,我们能从考古、史学家不断考证的结合下,能给地动仪一个非常准确的评价,届时地动仪应该会在教科书中回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