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是柑橘最常见的病害,它具有危害广和危害时间长的特点,主要危害叶片、枝条、花、果实和果柄,常造成蜜橘和橙类等柑橘品种大量落叶、枝条枯死、大量落花、落果和果实腐烂。在贮存运输期间,还常引起果实大量腐烂,影响市场供应。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可常年危害柑橘。
危害症状
常引起大量落叶、落果、枝梢枯死和树皮爆裂,严重时可致整株死亡。在果实贮藏运输期间,还会引起大量腐烂。炭疽病可发生于柑橘树地上部的各个部位。
1、叶片症状
叶上病斑多出现于叶缘或叶尖,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浅灰褐色,边缘褐色,病健部分界清晰。病斑上有同心轮纹排列的黑色小点。在不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和栽培管理不当时,叶部有时发生急性型病斑。一般从叶尖开始并迅速向下扩展,初如开水烫伤状,淡青色或暗褐色,呈深浅交替的波纹状,边缘界线模糊,病斑正背两面产生众多的散乱排列的肉红色黏质小点,后期颜色变深暗,病叶易脱落。
2、枝梢症状
多自叶柄基部的腋芽处开始,病斑初为淡褐色,椭圆形;后扩大为梭形,灰白色,病健交界处有褐色边缘,其上有黑色小粒点。病部环绕枝梢一周后,病梢即自上而下枯死。嫩梢有时会出现急性型症状,常自梢端3~l0厘米处突然发病,状如开水烫伤,呈暗绿色,水渍状,3~5天后凋萎变黑,上有朱红色小粒点。
3、花朵症状
雌蕊柱头被侵染后,常出现褐色腐烂而落花。
4、果实症状
幼果发病,初期为暗绿色不规则病斑,病部凹陷,其上有白色霉状物或朱红色小液点。后扩大至全果,成为变黑僵果挂在枝梢上。大果受害,有干疤型、泪痕型和软腐型3种症状。干疤型以在果腰部较多,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或褐色,微下陷,呈革质状,发病组织不深入果皮下;泪痕型是在果皮表面有一条条如眼泪一样的,由许多红褐色小凸点组成的病斑;软腐型在贮藏期发生,一般从果蒂部开始,初期为淡褐色,以后变为褐色而腐烂。
5、果梗症状
果梗受害,初期褪绿,呈淡黄色,其后变为褐色,干枯,果实随即脱落,也有的病果成僵果挂在树上。
6、苗木症状
常从嫩梢顶端第一、二叶开始发生烫伤状症状,以后逐渐向下蔓延,严重时整个嫩梢枯死。有时也会从嫁接口处开始发病,病斑深褐色,其上散生小黑点。
发病条件
高温多湿;受冻或受旱;或柑橘园受涝;或园土粘重、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低;或偏施过施氮肥;或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皆易降低植株抗逆力而易发病。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部组织内越冬,病枯枝梢是病菌主要的侵染来源,次年春天产生分生泡子,由风雨或昆虫传播。高温多雨的季节发生严重。冬季冻害较重及早春气温低、阴雨多的年份发病也较重。受冻害和栽培管理不善、生长衰弱的幅树发病严重。过熟、有伤口及受日灼的果实容易感病。
1、冬季清园(减少炭疽病菌数量):
采果后,及时清除果园内的各种杂草和枯枝落叶落果,剪除树上的干枯枝和病虫枝,特别是要及时剪去受炭疽病为害,形成的黑褐色的干枯枝和受炭疽病为害造成的落果枝,并集中园外深埋或烧毁。然后叶面喷洒咪鲜胺+苯醚甲环唑。
相隔15~20天后,在叶面喷洒一次45%石硫合剂晶体水溶液。均匀喷湿树冠内外所有的枝叶,以开始有水珠往下滴为宜。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水冲刷,必须重新补喷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
2、冬季施柑橘有机肥提高抗病性:
(1)增施有机肥和氮、磷、钾(适宜柑橘的比例)配合施用,以提高抗病性。
(2)柑橘炭疽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在不施有机肥的果园发生重,特别是偏施氮肥的果园发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