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国,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乱世中,有人为了争霸江山,不惜背弃恩义,有人为了传承父业,不惜牺牲自我。孙策就是其中一个传奇的故事。
孙坚夙怀大志,双子颇具长才
孙策的父亲孙坚,生前志在一统天下。据《三国志》记载,孙坚本是个渔夫,后来聚集一批武装力量,屡建战功。他性格豪爽,善待士卒,深得部下拥戴。随着兵力的壮大,孙坚逐渐产生了夺取统一江南的野心。为了实现这个抱负,他带领大军征战四方,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的广袤疆土。
孙坚有两个儿子,一对龙凤胎,分别名叫孙策和孙权。他们从小便展现出惊人的聪慧和勇猛,父亲孙坚对他们寄予了巨大的期望。孙策天资聪颖,常能提出妙计,出谋献策,孙坚对他极为赏识和信任。
孙坚每次出征,都会让年仅十几岁的孙策随行,让他在行军布阵、用兵调动上积累经验。有一次,孙坚的军队被敌人围困在山上,粮草援军断绝,陷入极度困境。
正是孙策提议,让士兵扮作敌军,在山下欢呼击鼓,制造援军到来的假象。这招果然奏效,敌军受骗开走,孙坚军得以脱困。从此孙坚更加倚重孙策,称他为“神童”,寄予厚望。
而孙权则性格稍显懒散,不像孙策那样喜欢读书练武。但是孙权心思缜密,善于观察人心,也颇得父亲喜爱。有一次,孙坚准备打猎,孙权提醒道:“父亲身为一方之主,不可随意外出,小人必然会乘机行刺。”孙坚听从了他的建议,果然躲过了一次暗算。
从此孙坚更加信任孙权的谋略能力,常与他讨论军国大事。可见,这对双子龙凤胎都极有才干,孙坚对他们寄予厚望,认为他们日后必将成就一番伟业。
父亡多叛,长子奋起复仇
公元191年,孙坚在与吴景军战时不幸阵亡。此时,孙家军队顿时四分五裂,许多旧部抱团自保,甚至有的背叛投敌。一时间寒心凄凉,愁云惨淡,孙氏只怕就要在这乱世中消失不见。
26岁的孙策在这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威望,勉强维持住了局面。他安抚孙家旧部,许诺未来荣华富贵以稳定军心。同时,他也亲自带兵讨伐了几个叛变的小股势力,立威军法,才使大局不至崩溃。孙策明白,想要报父仇雪恨,必须先聚集实力。为此,他只得暂时依附当时实力强大的袁术,希望能借助其力量。
然而袁术此人骄奢淫逸,与孙策刚正不两立。袁术平日里荒淫无度,脾气乖戾,经常无故杀戮手下官吏以泄私怒。他又好大喜功,每战必争先,导致军队疲惫不堪。孙策甚为看不惯袁术的为人,渐渐也意识到依靠他难以达成自己的理想。
公元194年,在袁术军中处于弱势的孙策决心东山再起,夺取江东之地,重新建立自己的力量。当时17岁的孙权也跟随孙策东下前往江东。他们商量着,要找到一个可以扶持他们、一展抱负的新的环境。袁术得知孙氏兄弟离去的决定后大怒,派人前去追杀。路上追兵多次袭击孙氏部队,还伤了孙策的胳膊。孙氏兄弟在危难时刻不惧艰险,奋勇反击,终于杀退追兵,顺利来到江东立足。
江东开疆扩土,周瑜助攻破敌
江东地处东南沿海,水网密布,民风温和,资源丰富。这正是一个适合孙氏兄弟大展抱负的沃土。来到这里后的孙策立刻派人四处联络,与当地豪强周瑜建立了良好关系。周瑜也是出身名门望族,在江东声望甚高,最为孙策所需要的助力。
周瑜见孙策英勇善战,极具霸王之相,便答应成为其心腹助手。在他的鼎力相助下,孙策开始了在江东立足的艰苦历程。
孙策性情直爽,善于用兵。来到江东之初,他先是迅速占领了几座重要城池,以立足之地。然后通过讨好民心的方式,安抚了当地居民的疑虑。孙策施政宽仁,减轻赋税,赈济灾民,使百姓们渐渐拥戴孙氏兄弟。另一方面,他又运用武力,要挟利诱,迫使一些本地豪强臣服于自己麾下。
此后,孙策开始了在江东的大规模征伐。他带兵南征北战,先后攻下丹阳、乌程、陈、松、当利等县,几乎统一了整个江东地区。期间,刘繇、王朗、张英等势力都被孙策击败。他的名声也日显赫赫,被称为“小霸王”。
而孙权则主要负责内政,他温和谦逊,善于交际,博得民心。有一次,江东发生水灾,孙权亲自带人指挥修筑水坝,又开仓赈济灾民。百姓们对孙氏兄弟从此更加拥戴。孙权也利用外交手段,联合或分化当地豪强,巩固了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地位。两兄弟联手,使孙家势力蒸蒸日上。
九年之间,孙策打下广大江东疆土,几乎完成了父亲的遗志。然而,命运的齿轮似乎永远难以预料。公元200年,26岁的孙策在一次打猎中遭遇刺杀,因伤重不治身亡。临终前,他将弟弟孙权招来,托孤表示希望孙权能继承领导大局。在场的群臣无不惊讶,因为按照规矩,应该传给孙策的儿子孙绍才对。
父亡托弟,儿弃长帅幼
这时的孙绍才7岁,正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他的儿时玩伴李小明说,孙绍性格活泼开朗,常把孙策的军帽戴在头上,说要像父亲一样统帅三军。孙策也十分疼爱孙绍,常常抱着他逗弄。那么,孙策为何在临终时改变主意,传位给孙权呢?
与孙绍相比,孙权在军中的声望已渐渐树立。他从小跟随孙策南征北战,先后击败了刘繇、陈武等敌人,立下汗马功劳。许多将士也十分拥戴他。更重要的是,在处理政务方面,孙权也展现出过人的能力和胸襟。他谦虚有礼,博取各方豪强的心,为孙家树立威信。
比如,孙权曾亲自访问豪强甘宁的家人,礼遇有加,获得甘宁的效忠。而孙绍毕竟尚年幼,难以应对当前江东复杂的政局。周瑜等重臣私下也认为,孙绍若继位,其他豪族势必更难服气,甚至有可能造成内乱。
所以考虑再三,孙策选择传位给孙权,希望弟弟能扶持侄儿,共同完成他的遗志。众将领虽有诸多疑虑,还是表态拥戴孙权为主。这对孙策来说绝非易事,但他明白,这是当下的最佳选择。
孙策殡日,孙权悲痛欲绝,跪在灵前恸哭不已。群臣劝慰道:“大事未定,您不能这样。”孙权擦干泪水,立誓要竭尽全力完成兄长的心愿。
此后,孙权果然尽心照顾孙绍。他给孙绍配备老师,教他读书习武,并在孙绍15岁时授予他官职,后又提拔他为左将军,让他在朝中崭露头角。孙绍的儿时玩伴李小明说,孙绍经常自豪地说,叔父对他可好了,将来一定会传位给他的。
兄业弟成,江山代际圆梦
在孙权英明领导下,孙家势力日益繁荣,终于在公元229年建立东吴政权。作为江东之主,孙权继续孙策的开疆扩土之志。他派大军伐魏,收复合肥等故土。又击溃东兴之乱,平定江东。孙权同时也注重发展经济民生,使东吴国力蒸蒸日上。
而孙绍也一直被孙权所信任和重用,担任重要军职,参与朝政。公元236年,孙权病重时临时传位给孙绍摄政。这足见孙权对侄儿的信任。后来孙权病愈,孙绍也主动归还大权。直到公元241年,39岁的孙绍英年早逝。孙权为他举行隆重的丧礼,痛心疾首。
结语
三国纷争,江山易主,悲欢离合,令人唏嘘。孙策英勇善战却早逝,孙权承兄志而有作为,孙绍虽失去继承权,却也最终没受冷落。种种无奈的人生,千头万绪的江湖恩怨,都成就了这段传奇故事。回望往事,不难看出,孙策当年传位给孙权,而非孙绍,是英明而正确的决定。这为孙氏在乱世中创业,奠定江东基业,最终建立东吴江山,起到了关键作用。诚如司马光所说:“吴之所以能起者,以孙策知人善任故也。”值得今人反思,也可资后人之鉴。
上一篇:美国警察如何处理碰瓷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