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董存瑞》的人都了解这一情节:1945年,刚参军的董存瑞,一开始不理解节约子弹的重要性,他在第一次战斗中打了9发子弹,却没有消灭敌人,更没有缴获,在战斗结束后受到了批评。班长告诉他:“作为八路军的战士,三发子弹要消灭一个敌人,五发子弹要缴回一条枪。”可是,当时的部队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
班长告诉董存瑞:要瞄准了打!
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要了解当时八路军的子弹供给情况。当时董存瑞所在部队,作为八路军正规部队,可一次作战中每个战士仅能领到5发子弹,枪法比较好的战士可能会多给1至3发子弹。很多战士只好把高粱杆和玉米杆塞进子弹带里,装的鼓鼓囊囊的,用来疑惑鬼子。由此可见,当时八路军的武器弹药补给情况很不乐观,一切需要用牺牲生命去缴获。那么,国军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八路军缴获的日军子弹
如果我们将国军放在一起比较,就能更多体会到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不易。据史料记载,1941年重庆的兵工署第25兵工厂共生产7.92毫米子弹3350万发,而第20兵工厂这一年更是生产了5千万发子弹。而这还不算上各战区掌握的子弹厂。因此,国军的子弹供应要比八路军强上十倍甚至百倍。
国军的装备和训练
那么,国军的子弹去哪儿了呢?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全面溃败的同时,却在中国的正面战场的豫湘桂战役中捡了大便宜。这一时期,日军的国内的生产已趋于崩溃的边缘,不少日军部队每个士兵仅能领到20发左右的子弹。但是经过豫湘桂战役后,日军的武器装备和弹药情况竟然突然好转了起来。这是为何呢?
战争遗址上挖掘出的八路军使用过的4发子弹
一位日军二战老兵在自己的《战争回忆录》里记录了一个奇怪的情况:“二战后期,日军的武器弹药供给明显吃力,前线部队几乎均以缴获的武器弹药作为主要装备,投入作战。”国军的弹药不愿提供给在华北前线深入敌后打击侵略者的友军,却被日军缴获。对此,你怎么看待呢?欢迎大家留言、说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