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蔚来CEO李斌全程直播测试全新的150kWh电池包续航能力,在互联网上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一度还冲上了微博热搜。
本次测试李斌驾驶搭载了150kWh电池包的ET7,从早上6点多出发,最终经过14小时01分钟,在电池还剩3%电量的情况下,行驶里程达到了1044公里。
据悉,这款全新的150kWh电池包是蔚来自研的半固态电池,于2021年的NIODay上发布,能量密度达到了360Wh/kg,远超目前行业头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255Wh/kg,是目前国内可量产的动力电池包中能量密度和电量最高的产品。同时,该电池包的体积与蔚来现有电池包相当,依然可以支持换电。
事实上,不止蔚来,包括广汽埃安、极氪等多家车企,也都在近期对外发布了自研的电池技术。明明自研电池耗费精力且花费巨大,同时国内也有像宁德时代这样成熟的动力电池供应商,那么为何车企还如此热衷自研?
车企参与自研电池已成新趋势
对于车企来说,自研电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本。
不同于传统燃油车,动力电池是新能源车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在一辆纯电车中的占比超过40%甚至超过50%。
极氪CEO安聪慧在其自研的金砖电池发布会上表示,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最贵的零部件之一,友商采购电池成本高,又要在整车上给出“足够有杀伤力的价格”,那其他配置就可能打折扣了。
特别是在目前价格战十分激烈的新能源车市场,想要摆脱“越卖越亏”的怪圈,必须将成本降下来,才能实现盈利。
而随着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各家车企的新能源车销量也在随之水涨船高。虽然前期投入大,但一旦形成规模效益,带来的成本下降将是相当可观的,就问现在哪家车企不羡慕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
其次,车企布局电池领域,也可以增强产业链话语权,摆脱供应链限制。疫情期间芯片短缺的情形车企还历历在目,对于如此重要的动力电池,车企自然也是希望可以保证供应安全,不希望未来还受制于供应链企业,将供应安全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上。
免责声明:
1、本号不对发布的任何信息的可用性、准确性、时效性、有效性或完整性作出声明或保证,并在此声明不承担信息可能产生的任何责任、任何后果。
2、 本号非商业、非营利性,转载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无意构成任何其他引导。本号不对转载或发布的任何信息存在的不准确或错误,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3、本号部分资料、素材、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所有转载都已经注明来源出处。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以及个人合法权益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