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赠去婢》
人们常说后宫佳丽三千,实际上一般皇帝的后宫没有这么多女子,满打满算加上宫女也许能凑出个三千。而且古代真正的深宫,完全不是文学作品里描写的那样光鲜,受制于古时候的生产力,资源有限,皇家将这些女子选进宫里面也不是让她们白吃饭,她们还需要“工作”。
这个工作除了生下皇室血脉,还包括很多。许多时候妃嫔是一种官位,与前朝的三六九品是一样的,有等级划分。虽然宫里面不愁吃穿,但后宫的嫔妃们还是想着如何“升职加薪”。因为很多时候,这个位置不仅关乎自己,还关乎与她有关的很多事情。这其中最难的一个坎就是从贵人升为“嫔”,一旦成功她们会欣喜若狂,因为代表着她们开始有了特权。
看过《甄嬛传》的朋友都记得,甄嬛入宫的时候只是一个常在,她们那一批人里面只有沈眉庄是贵人。而宫里的宫女太监都称呼她们为“小主”,并非我们熟知的“娘娘”。这是因为在清朝的时候,娘娘这个称呼可不能乱喊。
不是每一个后宫的女子都能被称为娘娘,只有一宫主位才是正儿八经的娘娘。而只有嫔位及其以上的妃子才能坐拥一宫之位。其他后宫女子,比如甄嬛和她的小姐妹只能依附那些有宫位的妃嫔,相当于借住,因此只能被叫做小主。
清朝的时候,整个后宫等级划分非常森严,后宫最高是皇后,接着就是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看似不多,实则这里面的阻碍有很多,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甄嬛一样过关斩将,最后走上最高峰的。
首先,贵族的女子一般不参与选秀,相当于保送直接进入后宫。比如《甄嬛传》里的祺贵人,她就是因为家里有功,没有参与选秀直接入宫。而且这一类女子的起步位置就是贵人。然而不要小看了贵人,这可谓是很多深宫之人难以突破的屏障。
想要从贵人升为嫔,就必须要有所“贡献”,这里的贡献不包括生下儿子,还包括这位贵人背后的家族以及她自己的站队。还是《甄嬛传》,里面有一个欣贵人,她进宫的时间远超过甄嬛她们,却苦苦在贵人的位子上熬了很久,有人分析过她家世不差,却依旧升嫔困难。
还有一个角色曹贵人,依附华妃而活,坏事做尽,即便她生了一个孩子也没办法升为嫔位。一是她生的是公主;二来她家里的地位并非有多高。最后她升为襄嫔的主要原因是她在扳倒华妃的过程中有贡献。
既然升嫔这么困难,为何这些人还要挤破了头去争夺嫔位呢?这是因为到嫔这个位置了,福利特别好。前面说到过可以成为一宫主位,享受豪华住房,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过活。而且成为嫔之后,没人敢称呼你为小主,都毕恭毕敬叫一声娘娘。
最重要的一点是,嫔位以上的女子,才有资格养育孩子。清朝吸取前人的教训,不敢让孩子跟亲生母亲走得太近,害怕之后出现后宫干政的局面。一般来说,嫔以上的女子家世显赫,她们生出来的孩子才是皇家最想要的,一般的后宫女子都只是为了增加后代的数量而已。
嫔位以下的女子,生了孩子后可能连孩子的面都见不到就会被奶娘抱走,寄养在嫔、妃、贵妃的名下。不管她们是否有亲生的孩子,都要养育这些孩子。这世上非血缘的人不会无缘无故对你的孩子好,因此很多生母比较低微的皇子会受到自己养母的“虐待”。
想想这个孩子是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她的生母知道自己孩子过得是这样的生活怎么可能会安心。所以刚进宫的贵人,或是常在、答应,为了自己的未来也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拼命也要争取孩子的抚养权。不过往往结果很骨感,很多秀女出身的女子,终其一生都无法封嫔。
结语:
不管贵人也好,嫔也好,甚至贵妃和皇后这样尊贵的位置,说白了都是王权下面的牺牲者罢了。在封建时代,女子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就根本发挥不了什么价值,生育成为了她们唯一的作用。就算是贵族出身,也逃不过这个宿命。
因此宫廷剧看看就好,不要因为文学作品的美化而向往那个时代。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机会,这是先辈们奋斗来的结果。不然作为过去王朝的平头老百姓,过得比宫里的人还要惨。不过好在这些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历史,现在的女孩子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赠去婢》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