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朋友喝茶聊天时,无意中谈起自己最近在学习写作,朋友们都觉得很惊讶。在他们看来,对于已经“四十不惑”的我,还在不断学习,似乎是件很奇怪的事情。
在他们的印象中,40岁、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的我们,只要在现有基础上“躺平”就好,似乎再也没有必要去努力“奔跑”。毕竟有句古话叫做“人过三十不学艺”。
但在我看来,这些话未免有些偏颇。他们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内心那种“成名需趁早”的执念,觉得自己四十不惑,好像人生就没了希望,只好选择“躺平”,而且是那种内心有些“不甘”的“躺平”。
这,其实是个悖论!就像那句“人生不要输在起跑线”一样,如果说小学是起跑线,初、高中是起跑线,大学是起跑线,那么在漫长的人生路上,40岁,就不能是起跑线么?
褚时健85岁种橙子,王德顺79岁T台走秀,85岁考取飞行驾照,为什么我们还要将自己的“起跑线”定义在10岁、20岁、30岁,这样的年龄,难道年过40,就只能拄着拐杖彳亍前行?
李笑来曾经这样说:7年,就是一辈子!一个人,如果能在7年的时间里,专注做一件事,培养一个技能。那么,他在这一生中,又将会有多少成就?
在周岭的《认知驱动》中提及:“7年就是一辈子”这句话,拥有强大的力量。“并且列出了三点好处:
说实话,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个通病——什么事情都想“求快”,都想在短期内看到结果。可若是自己没有看到结果,或者别人有结果,自己却没有时,就很容易丧失前进的动力,还会对自己产生怀疑。
但若是将时间跨度拉伸到7年,主动降低心理期待,注重积累,反而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很多人无法成事的主要原因,就是欲望太多,这也想做,那也想做,结果反而会因为精力、资源太过分散,而导致一事无成,就像传说中的“猴子掰玉米”一样,一路掰,一路丢,最终看似做了很多,但结果却差强人意。
但如果我们聚焦目标,紧紧围绕同一个目标做事,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光是积累,都是一个足够厚重的尺度。
试想下,7年能彻底做成一件事,能专注做一件事,也是蛮有成就感的。
查理·芒格说:“生活中越过越好的人,都是学习机器。光靠已有知识,走不了多远。”
或许“一辈子”在我们看来,似乎有些遥远,让人看不到方向。可若是将此变为“7年,就是一辈子”,并将这个观念深植于心,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至少,我们是能够看到前方的。奔跑起来,自然动力就会足一些。
对于那些,已经在本领域内已经取得一些成就,收获了鲜花和掌声的人,其中的一部分,或许会乘风破浪,继续在领域内深耕,而有些人则会迷失自己,从此止步不前。
因为他们觉得,“这一辈子”已经足够。
但若将这种“错误的心态”扭转过来,树立起“七年,就是一辈子”的观念,就会逼迫我们不断去探索新领域,学习新事物,使自己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成长。
那么,我们又会收获什么样的成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