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蛇文化与春节》
福州的蛇文化在春节的氛围中更显独特。福州地区有着丰富的蛇文化内涵,这种文化源远流长。在春节期间,可能会有一些与蛇文化相关的传统习俗的蛛丝马迹留存。或许在古老的传说故事里,蛇象征着祥瑞或守护的力量,影响着福州人对春节的庆祝方式。从民间艺术到古老的家族传承,蛇文化以或隐或现的方式融入到春节的民俗活动之中,反映出福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蕴,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与传统信仰的一种体现。
2025乙巳蛇年对福建而言,显得格外亲切。这个全国唯一冠以“福”字的省份,与蛇有着穿越数千年的渊源。福建古为百越地,闽人将蛇作为图腾,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闽”为“东南越,蛇种”。据传说,“闽”字中的“虫”,指的便是“蛇”。
南屿蕉府行宫。曾江 摄
在福州,何处可以找到蛇文化?在福州高新区和闽侯县境内,现在还保存有南屿蕉府行宫、洋里蛇王宫、青竹境三座供奉蛇王的宫庙,它们是闽越蛇图腾崇拜的传承与实证。
蕉府行宫,原名九使庙,九使神祇相传是蟒仙蛇王之子。庙宇坐落于高新区南屿镇水西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与福建福耀科技大学隔江相望,是闽江流域现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宏大的蛇王庙。2006年,蕉府行宫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蕉府行宫的信众主要为河对岸流洲岛疍民,他们世代传承着对九使神祇的信仰。疍民即为闽越族遗民,清《侯官乡土志》记载:“本境无他种人,只有疍族,其人皆为蛇种。”清施鸿保《闽杂记》记载:“福州农妇等带银簪,长五寸许,作蛇昂首之状,插发中间,俗名蛇簪……簪作蛇形,乃不忘始祖之义。”因此,福州地区妇女除了三条簪,还有蛇形银簪。
蛇年打卡“蛇文化”。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闽侯县洋里乡后坑村的蛇王宫。这座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的庙宇,承载着近400年的历史和村民们的信仰。
龙岩寺理事会会长张世玉先生介绍,蛇王宫又称龙岩寺,是从南平樟湖坂蛇王庙分炉过来。由于福建蛇多,南平当地有三兄弟为民解蛇患,因此受到世人的感念,被尊为蛇王,于是有了蛇王宫。
青竹境位于闽侯荆溪镇永丰村,该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据传当时洪水肆虐,洪水退去后,村民们意外发现了一个石香炉,上面盘着一条昂首吐信的青竹蛇。村民们认为这是蛇神的化身,于是开始顶礼膜拜,并建造了青竹境以纪念这位蛇神。如今,青竹境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记者 林榕昇 通讯员 谢晖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