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海》
福建的海啊, 你是大地蓝色的裙摆。 浪花朵朵像白色的蕾丝, 在阳光下闪耀着欢快。
你有着无尽的广阔, 像神秘的宝藏库。 海豚在你的怀抱跳跃, 鱼儿在你的深处穿梭。
海风轻轻吹过脸庞, 那是你温柔的抚摸。 沙滩上留下的脚印, 是我们与你亲密的诉说。
你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承载着福建的故事传说。 10后的我们为你写诗, 你一定听到了心中的赞歌。 愿你永远湛蓝清澈, 是福建永恒的骄傲依托。
“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
无论过去多少年,《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勇敢的孩子,都是天光乍破似的存在,驱散成人世界的重重云翳。思无邪的力量,永远无敌。
这一次,在福建霞浦旖旎的海岸边,当10后们在《听见这片海》的镜头前,大声地自信地读出自己的诗作时,海风都放慢了脚步。
“海浪正开始唠叨,我们说它太老,我们就是很年轻。”当10岁的许忠祥放出这“豪言壮语”时,海是要笑呢?笑呢?还是笑呢?
胸怀宽广的海啊,继续振一振衣袖,抻一抻浪花,等着孩子们的下一首。
“一群小孩跑向大海,船只在岸边低鸣,螃蟹们相互号召,是谁说海底的歌声才是宝藏?”
——《滩边》卓梓骏(9岁)
海缓缓地点了点头:是啊,不仅海底的歌声是宝藏,海岸边为我读诗的你们,也是宝藏。
“你好像很想跟我交朋友,我闭上了眼睛跟你聊天,尽管你并不认识我,我却觉得,我们是很久不见的老朋友。”
——《听海》陈依依(9岁)
孩子,我是很想和你交朋友——在你还不认识我之前,我已经认识了你。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他们都曾来看我。偷偷告诉你,他们中有人也曾为我写过诗。
“天上的彩霞鲜红鲜红的,我在地上看到好多草,摸了一下,手都变红了。”
——《彩霞》李文心(10岁)
我也喜欢这里的霞光呢。霞浦,霞之浦,春夏秋冬,日升日落,它的美自出心裁,瞬息万变,毫无雷同。你看看,我霞帔上的红和你手心里的红,谁浓谁淡呢?
以上是霞浦的小诗人和“大海”之间的一段“聊天记录”。霞浦的海,早就习惯了这里的人来找它“唠叨”,一年又一年,听了有一千多年。
唐朝时,堪舆家、楹联先师陈蓬从遥远的海上来到这里落脚,写诗:“东去无边海,西来万顷田。东西沙径合,朱紫出其间。”可见,他也是被这里的霞光迷了眼。
潋滟无边的霞光,曲曲折折的海岸,辛勤劳作的人们,共同造就着生生不息的美,孕育了此地蓬勃传续的诗情。
“霞浦这片水土,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学属性。”霞浦青年诗人苏盛蔚,也是在这里的诗涛里成长起来的。
霞浦是“中国诗歌之乡”。从古早寻,霞浦诞生了南宋爱国诗人谢翱、元代诗人王畛等一批名流雅士;于今时望,这里有以汤养宗、叶玉琳、刘伟雄、谢宜兴等现代诗人为代表的“闽东诗派”。
想到他们,苏盛蔚有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几年前,他联合几位文艺青年众筹了一座农村公益书屋:“半岛书屋”。书屋常年开办诗歌讲堂,向所有爱诗书、喜爱诗的人开放。其中,孩子们成为了主力,也成为了苏盛蔚互动的重点对象。
“我的这些前辈们,已经向我们描绘了过去、现在还有未来的乡愁形态,进行了最好的诗学阐释。我们这代青年诗人,更多的是把他们走过的路再走一遍,再把这个经验传达给下一代。”
苏盛蔚常进行的经验分享,就是带孩子们到海边,引导他们去看、去感受、去细细地聆听,去和海做亲密的朋友。
他知道,大自然才是诗情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