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杀熟”曾让许多消费者无奈。然而,如今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他们不再被动接受商家的价格歧视,而是积极利用各种手段应对。年轻人凭借对互联网规则的熟悉,通过多平台比价、频繁更换账号、利用优惠券组合等方式,打乱大数据的预判。他们还会借助社交媒体分享经验,让更多人学会抵御杀熟手段。同时,在消费时更注重隐私保护,拒绝不必要的权限授予,以防止个人数据被过度利用,这一系列行为展现出年轻人在面对大数据杀熟时的智慧与反抗。
12月13日,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不少年轻人晒出自己的攻略,分享如何对抗“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的算法。“第一次搜机票,直飞最便宜的也要4309元,我就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来 就变成了1903元。年轻人们开始“算法驯化”,他们在评论点赞中积极表达,主动寻求多样化的信息流,建立“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此外,互联网匿名与隐身也成为年轻人对抗算法的一种策略。今年年初,互联网上使用粉色小恐龙头像的“momo大军”兴起,通过相似的头像与ID,以系统信息掩盖个人信息,躲避算法对个人行为与喜好的追踪与判断,摆脱基于身份标签的推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