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县中尖子生流失、清北率和本科率下滑」?身陷极端应试怪圈的县中该如何自救?
坐标江苏盐城市建湖县,
我读高中的时候,
老师总会向我们传说,
零几年的时候每年两三个甚至七八个清北的辉煌岁月
然而自从2015年,一直到2024年,九年时间,没出过一个清北,
整个教育系统焦头烂额,
又是推出了“八十人计划”,从初中二年级以较为创新的试题选拔全县最优秀的八十名学生,提前进入高中学习,中考即使未达到县中线,一样可以就读县中。
其中县教育局在打一个什么算盘呢,
把尖子生留在小县城,
在实验班就读期间,因为是初次尝试,老师一味猛灌高中知识,同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不让你复习初中知识,
以防你中考过高去了盐城中学,
但是好笑的是啊,我很多同学(大概四五个顶尖学生)初三学了一年高中知识后,转身通过中考去了盐中火箭班,我分数也够盐中,全县十二名左右,但是差四分去不了盐中火箭班,刚开始对此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要争着去当凤尾,有的同学甚至给老师打包票留下来,然后转身就run
后来我才明白,我是吃了大亏啊哈哈
小县城的平台和资源其实是相当欠缺的
其实论纸面成绩,我自认为我们中的尖子生水准和盐中最厉害的学生难分伯仲。
但是后来呢,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我们在高一下学完了整个高中的知识,而后面两年的时间,学校想搞竞赛,于是联系了北京的教育机构,外派了很多清北的老师来给我们进行线下辅导,后来吃不消这个花费,于是改成了线上,然后指望我们出成绩。
清北物理系毕业的老师讲的课当然是曲高和寡,我们欠缺了太多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呢,我们的正高级,享受江苏省政府特殊津贴的,全县物理教研室的老主任,给我们讲不出来一点,甚至发生了他前面讲一遍,等他走后,东南大学的青年物理老师对我们悄悄说老主任讲错了,然后推翻全部给我们再讲一遍的闹剧。
竞赛走不通,后面就是综合能力测评(是叫这个名字吧,我是22年考生,不太记得了),综评要拿出年级排名百分比,要拿出各种省级奖项,诸如此类,我们这帮“县城尖子生”,什么都拿不出来,学校也没有组织带人去申请,而仅仅是关照了几个有希望冲击清北的学生,剩下的人,自生自灭。
这么一段时间耽误下来,我们课业生疏了,在各方面渠道的探索又没能够作出成绩,结果就是,普通班的成绩渐渐在反超,到了高三下学期,一千人的年纪,尖子班后面四十个人已经跑到年级八九十名开外了。
后来所有的渠道都作废了, 我们就还是变成了纯靠笔头写题目的学生,依旧如前十年的学生一样,一样地做题,一样地早出晚归,一样地去补习班,一样地浑浑噩噩。即使我们曾经有着希望,然后我们这一届,最好的同学,一个文科的朋友(我们班90%是理科生,竞赛综评的探索也集中在理科生),最后去了复旦大学。理科的同学们,最好的去了南京大学,最差的去了南邮江大和徐医这类的。
挺无奈的。
与此同时,我们去了盐中的四五个同学,在稳固住学业成绩的同时,在学校的组织和指导参与了各种比赛,里面四个人,一个通过强基计划去了清华大学,读基础数学+一门工科专业,还有一位读了上海交大八年制临床医学,一位是华东师大的计科,最差的一位,去了西南交通大学。
更无奈了。
我们这一届是失败了,但是后面我们又听说了一些新的尝试,教育局有从小学六年级开始选拔了120人,又从初中选拔了80人,组建了一个新的学校,同时联系了往日的校友,如今这位校友在南通某个教育很强的市里担任县长(正副不记得了),在他的主持下,我们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和这个省里教育成果仅次于天一的中学结成了兄弟学校,然后把那八十个人,派到南通该校去借读,当然钱是少不了的,家长支持一部分,剩下的教育局大力赞助。
然后并没有出什么成绩。
24届里倒是有一位同学,从高一的时候就已经名震盐城了,次次市模拟都是全市前三,属于是天降猛人,全县上下都对他给予厚望。
结果,他今年真的考上了清华!
但是还是纯靠笔头的,全县上下一片欢腾
我们建高的校长,直接提了副处级!
不知道25年怎么样,如果要是真的有平台和资源就好了,这样也不会让我的学弟们纯靠基因突变来考清华了……
我现在大三了,回想起高中三年依旧会打寒颤,从早上五点半起,到晚上十点半下晚自习,再补课到十一点半,翻来倒去就做那么几道题,太可怕了,我愿意称之为精神监狱。
劳而无获确实挺沮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