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近日,北京公布今年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伤亡事故数,已经超过全市伤亡交通事故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事故中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率不到四成。提升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安全头盔的佩戴率,是降低交通事故伤亡率的重要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这一比率面临着不少难点。
北京部分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不戴头盔/记者拍摄
没有头盔“护体”,事故后果惨重
今年以来,北京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伤亡事故中,没有佩戴头盔事故死伤比,是佩戴头盔事故死伤比的近2倍。也就是说,没有佩戴头盔的事故中,死亡后果更多。今年7月27日,东二环东便门桥东侧发生一起事故,两辆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倒地,后果竟是1人死亡,2人重伤。北京市公安交管局东城交通支队事故处理大队民警刘赛指出,因为这起事故中驾驶人和 乘车人都没有戴头盔。
刘赛表示,事故双方正面发生接触,逆行的一个驾驶人,顺行的除了驾驶人,还带有一个乘车人。三个人全部倒地受伤,顺行的电动车驾驶人当天晚上医院抢救无效死亡,逆行的电动车伤情是面部多处骨折,右耳失聪。乘车人的伤情稍微轻一点,头部外伤,颅内出血,还有颅骨骨折,以及其他身体上的挫伤。通过视频能够清楚看到他们双方正向碰撞之后,直接就是脸部着地。如果双方当事人佩戴头盔,发生事故之后,减少地面对头部的冲击力,可能不至于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东便门桥东侧两辆电动自行车发生事故现场/北京交管提供
相比今年8月2日,在和平里中街发生的另一起事故,是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发生碰撞,驾驶人戴了头盔,虽然倒地后头部着地,但头盔发挥了保护作用。
刘赛说,这个电动自行车的驾驶人诊断是脑震荡,面部有开放性的伤口,加上牙齿有松动,但没有颅脑损伤,这就是典型的骑电动自行车佩戴头盔对人体的保护。
朝阳区望京地区2023年2月6日一起电动自行车单方事故,驾驶人没有戴头盔,摔倒后当场死亡。朝阳交通支队事故科民警蔡振平说,凌晨0点02分,望京西路有一个男子驾驶电动自行车与路牙接触倒地,然后头摔地下当场死亡,当时也没佩戴安全头盔。经过法医鉴定是颅脑损伤。
北京部分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不戴头盔/记者拍摄
骑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安全意识不足
惨重的事故令人痛心。而大多数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的安全意识却严重不足。记者分别在北京东城区磁器口路口、朝阳区大郊亭路口、西城区菜市口路口、大兴区西红门路口等地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没有戴头盔。同时发现,目前快递、外卖等职业骑手的安全头盔佩戴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市民群众。
街头采访的十几名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中,只有一人对戴头盔有足够的重视。“有两种头盔,一个四季款的,夏天戴那个轻便点。一个是冬季款。一开始没戴,就是摔了磕到头,疼了好几天。戴头盔最主要安全,摔了以后不疼,能保护好头。”这名驾驶人说。
磁器口路口多数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未戴头盔/记者拍摄
多数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则认为交通事故是小概率事件,或者觉得佩戴头盔不便、不舒适,从而忽视了头盔的重要性。“需要就戴,没需要就不戴了,觉得没什么必要,速度也不快,戴它干嘛?”“觉得其实戴头盔并没有那么安全,因为来回扭头、看车就不方便了。”“夏天太热了,身体不好了肯定容易中暑,冬天可以戴,再冷点吧,可能还是为了保暖。”不戴头盔的电动车驾驶人们说。
大郊亭桥路口部分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不戴头盔/记者拍摄
数据显示,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能够将交通事故死亡风险降低60%至70%。急救经验中,头盔对电动自行车事故中驾乘人员的保护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
北京急救中心经开区分中心急救医生王超杰说,从现场救治的案例来看,不戴头盔,头部受伤的可能性几乎是100%。轻的,可能是脑震荡,脑挫裂伤,可能会有短暂的意识障碍、意识丧失,有些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有可能会逐渐加重,甚至会出现出血大了,压迫脑组织,造成死亡的事故,所以头盔是至关重要的。
“据我们出现场的观察,不戴头盔的特别多,头部没有保护,出现场发现也有交通事故戴了头盔的,颅脑损伤的可能性就很小。”王超杰表示。
记者走访电动自行车销售店发现,不少门店没有配备头盔,也很少有门店售卖头盔。一名店员表示,近期北京开始提倡买车送头盔了。
菜市口路口部分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不戴头盔/记者拍摄
北京电动自行车头盔相关政策法规亟待完善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摩托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未佩戴安全头盔,将进行罚款、扣分的处罚。具体到骑乘电动自行车是否需要佩戴安全头盔的规定,则是由省、市层面来提出。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从2020年开始部署“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部分地方出台条例,明确佩戴头盔的强制规定。
近一年时间,电动自行车安全头盔平均佩戴率从行动前的不足20%提高到54%,宁波、温州等部分城市安全头盔佩戴率达到90%以上。更关键的是,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死亡人数自2006年以来首次下降。
上海交警对“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未佩戴安全头盔”的交通违法行为现场执法罚款30元/来自浦东交警公号
北京市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主管王彦华表示,通过加强执法力度和提高执法效率,能够显著提高头盔佩戴率。
“在咱们国家,很多城市已经立法,比如上海的非机动车管理办法,就有规定电动自行车应当佩戴头盔,有相应的处罚。今年包括南方很多城市执行的也是非常的好,比如我在今年4月在厦门看到几乎没有不戴头盔的。”王彦华说。
《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2021年5月1日实施/上海市公安局官网
同时,2023年7月1日,专门针对电动自行车的头盔新国标正式发布,解决市场上电动自行车头盔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提升头盔的保护性能。参与国标制定的清华大学教授、土木水利学院交通工程与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李瑞敏说,以前在调研的时候也遇到过,随便佩戴一个头盔,碰撞的时候,头盔一碰就碎,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新头盔国标中,头盔的样式跟原来摩托车头盔有些变化,“也是考虑到头盔的适应性和便捷性的问题,因为摩托车的全盔太重了,而电动自行车更多的是偏于半盔,把头盔的保护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李瑞敏表示。
头盔新国标2023年7月1日正式实施/来自网络
而在北京,目前针对“骑乘电动车不佩戴头盔”的行为还没有相关罚则和强制规定,只在《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北京市鼓励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佩戴安全头盔。北京市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主管王彦华说,调研发现学生和家长佩戴头盔的数量也非常少。
“关于电动自行车佩戴头盔非常有必要进行一个强制的规定。”王彦华说,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学校有很多家长是骑着电动自行车接送孩子,有一些是父母,有一些是爷爷奶奶。这里面佩戴头盔的量就是非常小的,只有极少一部分是家长也戴了头盔,给孩子也戴上头盔,所以说很多家长对头盔没有重视起来。
家长骑电动自行车接送孩子都没有戴头盔/记者拍摄
据了解,北京市的相关立法工作正在推进中。早在《2022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中,就首次提出要“推动骑乘电动自行车佩戴安全头盔相关立法”。
目前,这一项目已列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立法工作计划,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改进程,适时启动《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和《北京市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修改工作。清华大学教授李瑞敏也认为,需要尽快在政策和法规层面完善电动自行车的头盔佩戴要求。
磁器口路口多数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不戴头盔/记者拍摄
“对于北京来讲,提高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头盔佩戴的比例,首先得有一个地方法规性质的文件,把要求佩戴头盔从法法律层面固定下来。”李瑞敏表示,在此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鼓励等方式,让大家知道需要佩戴头盔,同时配合处罚的措施,提醒大家佩戴头盔。各地还有和一些保险公司合作赠送头盔,来提高佩戴头盔的比例,让最后的佩戴率达到90%甚至更高。
安全头盔对于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来说,是遇到危险后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要正确佩戴头盔、佩戴正确的头盔。“一些戴头盔但是不规范,我们也见过好多人有意识戴头盔,但是下边卡扣不系,如果发生摔倒的话,这个头盔就先飞出去了,失去了保护作用了。就是头盔戴好的时候,下面的卡扣一定是给系上的。”王彦华提醒电动自行车驾驶人。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记者任雪娇、王琛琛
编辑:北城
值班主编:彭菲
监制: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