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如果你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那你一定是在自讨苦吃。
那么,普通人如何改变命运?从王阳明的心学实战方法来看,说透了就这4个字,
普通人要下功夫加以学习,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明白。这4个字就是“物来顺应”。
我们先来看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对4个字的解释:
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翻译出来就是:心的本然状态即是安定平和,也就是天理。心之所以有动有静,都是在不同的境遇下的表现不同罢了。
王阳明的这句话,说的就是“物来顺应”,我们无论遇到任何问题,只要做到应付自如,有什么难题不能解决的呢?
这4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王阳明的实战吧!
公元1508年,37岁的王阳明被贬谪到偏远的贵州龙场,成为龙场驿站的负责人。从繁华的京城到蛮荒之地,王阳明内心的落差是很大的。
可是,在如此一个偏远、荒凉的地方,王阳明为何能悟出“心即理”的心学思想呢?
这就是“物来顺应”的完美写照。
在龙场这个地方,王阳明并没有颓废,他是积极地融入当地土著人的生活中,向他们学习如何种植庄稼,如何盖茅草屋等等。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结果,王阳明正是将自己当成了当地人,得到了土著人的接纳。
在如此落后的环境中,王阳明悟道后,良知告诉他,他应该传授当地土著人文化知识,让他们的民智得到开化。
在龙场,王阳明只关注当下,没有去想自己的未来,也没有去考虑自己的仕途,他全心全意在龙场传播心学。
王阳明的诚心,换来两个结果,让他完全没有料到。
一是当地的土著人十分重视教育。
对从来没有接触过文化知识的土著来说,王阳明的出现,就如同一缕阳光,让他们看到了光明,每天去听他讲学的人很多。
随着学生越来越多,老百姓们看到王阳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洞中后,很是担心他的身体,于是为他修建了一所学校,这就是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的龙岗书院。
根据统计,王阳明在龙场传授心学思想时,学生达到一百多人,为当地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是获得到贵阳讲学的机会。
在蛮荒之地,王阳明居然能教书育人!这样的精神和爱心,引起贵州官场上很多大人物的关注。
加上王阳明学识渊博,又是进士出身,因此,获得了贵州分管教育官员的青睐,并真诚邀请他去贵阳讲学。
从王阳明在贵州的一系列境遇来看,都出乎他的意料,无论是龙场的老百姓为他修建书院,还是到贵阳讲学,都是临时发生的事情,而王阳明都是“物来顺应”,有什么境遇,就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好像是安排好了一样。
“物来顺应”,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如果我们每个普通人都能做到,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实现的呢?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一生忙碌,最终还是碌碌无为。
王阳明在心学中的实践方法,在《王阳明心学实战》中有详细讲解,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去看一看。本专栏没有晦涩的哲学教条,全部是王阳明用心学思想解决问题的真实案例,是普通人逆袭的操作手册。
点击下方卡片链接,即可订阅、购买。
参考资料:《传习录》、《王阳明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客多文史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