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国民革命军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头戴德式钢盔,手握98K(中正式步枪),大到火炮,坦克,战机,始终都在“德系”的影子之下。
毋庸置疑,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对咱们中国的各种军事“援助”确实是很多,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对于军事人才的培养,力度都很大。
在中德的“蜜月期”,德国人不仅向咱们出售了大量优质的武器装备(二手的较多),而且还直接派出了很多优秀的军官与军事顾问团来专门指导国民革命军的军官培养与军队的专业军事训练。
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那些所装备德系武器并运用德式军事战术的正规军,在当时绝对属于王牌中的王牌。
直到1939年二战正式爆发,德国因受到其盟友日本方面的压力,才断绝对咱们中国的各方面军事援助。
不过,在网上有一些网友认为二战德国相比其他列强来说,对中国很友好,是中国的朋友。但仔细想想,德国人对咱们中国的一切所谓的“军事援助”,真正是诚心诚意想要帮助咱们崛起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德国人对咱们的“好”,完全都是建立在自身的利益上的。
说到这里,还得说那句老生常谈的话:国与国之间,没有永久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话说,自从德国战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迫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德国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在国际上的地位更是不复存在,被英法压制的一直抬不起头,国内的矛盾日益激化。
直到1933年,纳粹党魁希特勒上台,德国更是变得野心勃勃,他们想要摆脱英法的束缚,再次崛起。于是,纳粹德国开始在内闷头发展,大力发展科技以及军事,对外更是培养友好的势力。
在东亚地区,德国人一下子就看中了中国与日本,但他们直到中国是最优的选择(看重了中国的地大,人多,资源多)。
德国看中日本,是因为日本的思想与德国的激进思想相符,而且在当时,日本是亚洲最强的军事国。
不过,德国人也知道,日本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野心勃勃,很可能会在关键时刻背后捅自己一刀。因此,二战爆发前,德国人将中国视作了最佳“合伙人”。
在“蜜月期”,德国不断开始向中国兜售大量军械物资等,展开各种合作,而且还特意帮助中国训练军事人才。
老话说得好,无利不起早,德国人之所以这样,并不是无常的,他们在这样做很大的原因是看中了在中国土地上的矿物,而且还是德国为了发动战争所急需的矿产资源。
因此,作为交换,中国也向德国提供大量钨矿等优质稀有资源,中国这些稀缺的资源,也正好为德国制造更为先进的重型火炮,战机,装甲,坦克等提供了关键的帮助。
其实,德国人对咱们中国兜售武器的历史,早在晚清时期就已经开始,而且满清军队绝大部分的“洋火器”都是进口于德国。其中,最为著名的军队就是北洋水师了,多艘主力级的战舰都是来源于德国。
甚至,到了晚清时期,中国很多枪械以及轻武器等,也都是从德国人那里买的,再加上“德国造”确实非常精良耐用,所以,中国才一直都非常热衷德国武器。
到了民国时期,中国国力薄弱,更没有独自生产制造武器的能力,武器可是中国的刚需,德国即使不对中国出口武器,中国也一定会向其他西方列强寻求,这是德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在二战爆发前期,大量对中国实施所谓“军事援助”的德国,既可以在东亚收揽一个友好利益伙伴,又可以将国内的武器售出刺激经济发展,而且还可以从中得到中国大量的矿产资源,这对于资源短缺的德国,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参考资料:《世界通史》,《历史上中德之间的关系》,《北洋水师》,《百度百科相关词条——德意志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对中国的态度,二战前德国援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