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十年前,我受邀翻译一套海洋科普绘本,第一次接触到神秘的海洋世界;三年后,我又受邀创作一套原创海洋科普故事绘本,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我从媒体行业正式踏入了童书行业。
为了写好故事,没有任何科研和科普背景的我只能从零开始自学海洋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最常说的话就是:“啊,还能这样?”“天哪,这么厉害!”“哇,太有意思啦!”生命的奇迹一次次震撼着我,使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些海洋生物,爱上了大自然。
随着学习的深入,震撼我的另一件事出现了,那就是海洋动物们的生存现状。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一个又一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蓝鲸爱丽丝》
唐子涵/文
唐唯/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蓝鲸爱丽丝》的故事灵感源于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52赫兹的鲸”。
1989年,一种不同寻常的鲸类叫声被监测到,它的频率是52赫兹。虽然科学家们从没有见到过这头鲸,但是经过对其声音的跟踪研究,推断它可能是蓝鲸,或是灰鲸,抑或是蓝鲸和灰鲸的杂交生物。海洋学界给这头特别的鲸取名为“爱丽丝”。
爱丽丝发出的声音频率不在大多数鲸类声音频率的范围内,这意味着它和其他鲸之间可能无法交流,换言之,就是这头鲸“说”的话,别的鲸也许听不见,所以这头鲸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鲸”。
如何跟孤独相处是人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成年人与孩子共同学习的课题。“被听见”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因此,当读到这则新闻时,我立刻把自己代入到那头鲸的身上,脑海里冒出了一连串问题:这头鲸到底是怎么生活的?它是否经历过恐惧、彷徨、沮丧?它是否很努力地试着融入其他同类?它是否抱怨过命运的不公?它是否在遭受痛苦之后,开始思考生命的真相?它能否突破困境,最终拥抱生活,接纳自己?
伴随着一连串问题,我开始了这个故事的写作。它是爱丽丝的成长故事,也是我的成长故事。成长是一种完全私密的体验,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其中的细节和不易,所以我选择以爱丽丝为主线来呈现这个故事。我相信很多人也都会有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希望这个故事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不过,这个故事并不仅仅是一个“成长”故事,它也是一个“科普”故事,大家如果仔细阅读的话,会发现我把很多关于蓝鲸的知识藏在了故事情节里,比如:它们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它们如何捕食、换气,它们喜欢做一些什么样的活动,等等。在无形之中将知识融于故事,是我从事科普创作一贯的风格。
在创作过程中,我曾经被问到过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我想我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也可能会有同样的疑问,那么接下来,我就解答一下那些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吧。
第一个问题:科学界并无定论说“52赫兹的鲸”一定是蓝鲸,为什么我就认定它为蓝鲸呢?
其实并非我“认定”它为蓝鲸,而是因为要想写故事,就必须选定一种鲸。
那我为什么选蓝鲸呢?因为蓝鲸身上有着好多好多“世界之最”,比如它是地球上已知的体形最大的生物,比如它是所有鲸类中体形最大的鲸,比如它的声音最大,等等,这些“世界之最”更容易被记住,科普的效果也更好。
第二个问题:爱丽丝的声音频率特殊,别的鲸听不到它的声音,那它听得见其他鲸的声音吗?
首先,科学界对此确实没有给出过准确结论。既然如此,我的看法是:一切皆有可能。因为大自然的神秘实在是超出人类想象太多。这毕竟不是写新闻报道,而是创作故事,那就意味着可以有改编和想象的成分。
我们可以把爱丽丝想象成一个会说特殊语言的非凡小孩,普通人听不见这个非凡小孩的语言,但并不妨碍他能听懂普通人的语言。
第三个问题:故事最后出现的那头蓝鲸是谁呢?
你心里觉得那头蓝鲸是谁,那它就是谁——它可以是爱丽丝的朋友,也可以是爱丽丝未来的伴侣。
我为故事安排了一个开放式结局,无论是爱丽丝还是我们自己,当真正接受命运并爱上自己的时候,生命中就会有奇迹发生——那些能“听见”我们的人终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
就像纪伯伦书写的:“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成长,只是去修,一切才真正开始!”
我相信,孩子们一定能读懂爱丽丝的故事,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从爱丽丝的身上,他们可以学会坦然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地方,可以找到直面困境、永不放弃的勇气,还可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真正的友谊绝不是建立在否定和怀疑的基础上,而是接纳和欣赏真实的彼此。
幸福与否不取决于他人,只取决于我们的心。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爱上自己,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推开那扇真正通往幸福的门。
最后还想借此书说的是:请和我一起守护这些海洋动物,守护我们的家园吧。
本文作者唐子涵
儿童科普童书译作者、金牌阅读推广人、“海洋有意思”科普IP创始人。
著有原创绘本《海洋乐园情商系列》(署名:糖朵朵)、《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翻译绘本《海洋怪物小百科》系列(署名:糖朵朵)、《我想要一只流浪猫》(署名:糖朵朵)、《神奇教授的科学笔记》系列、《超级脑洞》系列。
❤
编辑丨花椒
校对丨小殷
审核丨唐子涵
核发丨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