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碎片化的时间成为互联网的争夺重点后,用耳朵代替眼睛,让阅读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如今,音频阅读已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之一,通勤时间、做家务时、跑步过程中,听一听有声书成为很多人的习惯。然而,在音频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部分平台存在的“不规矩”行为也逐渐暴露出来。音频的“悦耳”该如何保证?
图源|人民网评
一
细数音频市场的诸多乱象,有的频现低俗色情内容,有的擦边使用不雅音,有的涉嫌封建迷信,甚至还有的调侃人民警察……音频“污染”耳朵的问题近来广为人诟病。
这其中,以涉黄内容最为常见。曾有媒体调查发现,超八成受访者反馈听音频刷到软色情并不罕见,有五成受访者表示“经常看到”;超六成受访者印象中,有声读物、广播剧存在的软色情内容是比较多的。
以前段时间引起轩然大波的有声书《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为例。以真实悲剧为蓝本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本应是社会反思的警钟。没想到却有人在“未成年人被性侵”这一沉重的话题上,玩起了色情擦边球的把戏——在“读”的过程中,使用了极其低俗、不雅的背景音。
也有听众发现,一些平台上传的有声书,光看标题就一个比一个“劲爆”,诸如什么《欲望:我迷乱的青春》之类。个别有声书平台传导的价值观更是扭曲变质,比如在平台搜索“兄妹”,会出现不伦恋引流标题,搜索“师生”,会跳出宣扬师生恋的引流标题。一些涉黄有声书甚至出现在名声在外的大平台上。
“很黄很暴力”,这是一些听众对个别音频平台的评价。除了涉黄,暴力元素、鼓动对抗的内容在平台也不罕见。一些作品为了营造紧张刺激感,过度使用暴力场景的细节讲述与音效,并将这种“以暴制暴”的错误思想观念包装成所谓的江湖道义进行美化。
众所周知,听书的群体中有不少是未成年人,这样的不雅内容、扭曲价值观,可想而知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可能就会引发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诱导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等。
封建迷信内容在有声书中的渗透也不容忽视。一些作品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实则传播迷信思想,如宣扬鬼神之说,甚至鼓吹极端的风水理论。
在内容低俗、庸俗、媚俗、恶俗之外,有声书市场的侵权问题、配音员培训问题也多发频发,亟待规范。
二
作为数字出版的中流砥柱,有声书是怎么步入“灰色地带”的?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声音经济”相关企业4万余家,预计用户规模将在2026年突破3.5亿人次,2028年在线音频市场收入将增长至510亿元。面对巨大的市场,难免有些人利欲熏心,钻了监管的漏洞。
把不良内容当“饵”,钓关注。音频市场潜力巨大,竞争也激烈,对人们“听力”的争夺战从来不是温柔的,而“媚俗”是手段之一。部分制作者被利益所驱使,急功近利,试图通过色情暴力神秘内容快速攫取流量和收益。这种做法不仅让音频容易在某些群体中快速传播,为商家省去了宣传的成本、提高了流量,而且降低了制作成本,制作者只需将一些固定话术换一些场景和名字,就可以批量制作出大量垃圾作品。
产业链复杂,监管尚未成体系。音频内容尤其是有声书涉及出版、广播、互联网等多个监管领域,作为与短视频同期崛起的新兴市场,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化的管理、标准和规范;音频内容由主播(用户)自发上传,面对海量的内容,平台全面审查难度较大,力量不足,且一些音频平台为追求商业利益,对音频内容的审核可能也存在“有张有弛”的情况。此外,一些作者的版权意识不强,在签订相关合同时对授权内容、使用方式等问题约定不明,一些“严肃”作品也可能被“轻薄”诠释。
三
不久前,有声读物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有声读物》发布。该标准在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指导下,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牵头,有声读物专业委员会组织,广东大音音像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等28家机构参与制定,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随着国家标准的实施,音频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有望步上一个新台阶。
平台要“睁大眼睛”“张开耳朵”。音频用户基数大、上传内容数量多,并不是审核缺位的理由。平台有责任且必须严格把关,对用户上传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核,杜绝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的传播。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越来越成熟,平台可以加大投入,优化技术,更加精准地识别并过滤违规内容,提高审核的效率与准确性。
有调查发现,听众在遇到不良音频内容后选择“直接举报”,然而近五成举报从未得到回应。听众监督是最有效的监督手段之一,如果平台选择“把耳朵捂起来”,无疑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平台要建立有效的举报受理渠道,在收到举报后及时处理,采取必要措施,做到“事事有回应”。
监管部门要“板起面孔”“绝不手软”。针对音频市场的违规行为,相关部门应通过加强检查、从严处置,让音频制作方和平台方都收起不该有的“小心思”,“谨言慎行”,以减少违规事件的发生。
审核手段要机器和人工“打好配合”。在治理音频内容现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提高内容审核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要加大人工审核和抽检,防止出现“漏网之鱼”。对于流出的不合规内容,要及时下架、封号,压缩制作者的生存空间。
我们乐见音频产品越来越丰富、市场越来越繁荣,前提是必须保证作品的精良和优质,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耳根子清净”,获得良好的有声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