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1970级建工系校友韩先成
曾经是个闹笑话的“白字先生”,
后来却与古建相逢,
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一生之缘。
他曾任云南省建设厅总规划师,
主持了丽江古城申遗。
退休后仍是云南文史馆馆员、书画研究员,
在书画中找到颐养身心的好去处。
从“白字先生”到古城守护人,
韩先成以执着和勤奋
书写了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
错字夺人 发奋苦读
还记得入校不久,我们班在首钢一边教学,一边实物见习。在一次课堂上,老师要我颂读毛主席诗词,我把飒爽的“飒”字读一边:“风”,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我满脸通红,恨不能找地缝钻进去,下决心一定要摘掉“白字先生”的帽子。自此立志,发奋读书,并请父亲把四角号码字典及相关书籍寄给我,课余我还看许多文学性极强的书籍。虽然有些书与专业不相关,但为了认字,我也都看,大有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学习劲头。
韩先成
后来,清华图书馆开放,课余我便一头扎进图书馆,借阅所爱好的书籍。我特别喜欢看名人散文、短篇小说的景物及动作描写,因为对那时的我来说,生字多、词语丰富。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我就查字典词典。久而久之,我的文字水平大有提高。
在大学学习基础课,我也出过洋相:化学中“酸、碱、盐”的“盐”,我以为是吃的“盐”;关于物理中的摩擦力与反摩擦力,我觉得反摩擦力的概念很抽象,不理解,于是我又恳请父亲从同村高中毕业生手中借来全套“数理化”教材。
随着识字和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的自学能力也有了大幅提高。对于数学、化学中不能靠自身理解力解决的知识点,我就到处请教。当时老高中生不少,大都能答疑解惑,老师们与学员同吃同住,也会乐于回答我的疑问,对我加以指导。两年之后,对于中学未读的部分课程,靠着自己的执着、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我基本完成了补缺,能与同学们一起循序渐进地学习余下的课程了。
受家庭影响,我一直对古典文学颇感兴趣,后来有时间到北京的景点包括琉璃厂一带参观、游览,感到自己对传统建筑、匾额楹联、书法绘画十分喜爱。从那时起,我又立志写作、练习毛笔书法以及铅笔画。时至今日,我依然还在阅读诸子百家之类的古籍。
专业渐长 古城申遗
从清华毕业后,我在北京一家涉密级别较高的工程设计院工作。由于单位人手奇缺,我在完成自己学徒式的专业任务之外,还帮一位建筑工程总图设计师描图。描图之前需要校图,从而慢慢学习了解在单位地块上如何布置路网,再根据路网布置单体建筑及其他相关管线,同时对于建筑、路灯照明、给排水、城市道路规范有所了解,有的强记在心。后来又参加一些建筑单体,特别是传统建筑、总图布局的培训班,在建筑工程总图设计方面有所积累和领悟。
我专习中国传统建筑,从屋盖的宝顶、正脊、斜脊、鸱吻、盖瓦、沟瓦及滴水瓦当,到裙板窗棂、门楣门簪、斗拱雀替、梁头垂柱、举架金柱等建筑构件,基本弄得滚瓜烂熟,并可徒手画出。我还参加一些大型工程的选址。在寻找水源、道路走向及工地三通一平上,就如何按照国家规范避远就近,从最不利点入手,避难就易,学到了很多知识。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上,如何判断潜在的地质灾害,也跟着老同志学到了很多此前我不曾学过的知识。
我在铅笔画、钢笔画方面也有了一定基础,文学方面小试牛刀,坚持练习书法,曾多次在荣宝斋见到启功先生,两次请教毛笔字的笔法和古典诗词的平仄格律。此阶段,我的各方面综合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由于设计院工作性质使然,年轻的我去过北京、河北、山西、四川及云南五省市,见识到不同的风土人情,了解了不同地方在不同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条件下各不相同的气候,这些也都为我后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我到云南省建设厅城市规划处工作,本来是要到省厅下属的规划设计院工作的,由于我的自荐信是毛笔手写的,厅领导见了说“此人给我留下”,这样一来,我就到省厅工作了。当时的丽江县已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安排我到丽江调研,就如何保护古城拿出规划方案、设想。返回昆明的路上,与我同坐的英国人会汉语,交谈中得知大多欧洲人每年必外出旅游,也聊到欧美游客审美以及饮食习惯。此时我已明白古城、古街及艺术性强的传统建筑、民族风情、独特的自然风光,是极好的旅游资源。
我自告奋勇成为从事古城、古镇管理的专职职员。由于职责所系,先后到云南的建水、巍山、会泽、保山、漾濞、通海、剑川等政府驻地调研。以上诸县城,大多“三教并存”,均是茶马古道上辉煌过数百年的城垣。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各异:屋顶方面有硬山、悬山、歇山、卷棚诸形式。功能分有殿堂式、厅堂式及因地制宜式。庭院布局分有三进两院、三房一照壁、三房一倒座、四合五天井。从立体交通分有跑马转角、外廊搭天桥,应有尽有。
我建议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获得厅领导同意。198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当时是全国首创。后来又遴选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些名城、名镇,在云南旅游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云南名城、名镇的独特性,外省游客趋之若鹜。后来又根据乡镇的交通优势、区位条件、镇容乡貌、民族风情、农特产品的知名度等,建议开展云南旅游小镇建设。提出以旅游为龙头,拉动其他农特产品出村出寨,形成以旅游为龙头的产业链,促进乡镇的全面发展。国家建设部、旅游局还在云南召开了全国旅游小镇工作会,全国兴起旅游小镇热。
我从1991年开始,历任云南省原建设厅规划处副处长、处长,到2005—2011年担任总规划师,在城市规划行业整整20年。我家里有线装本《绘图地理五决》《绘图地理人子须知》等书,原来在大学暑假期间,回家必修,讲述聚落、邑镇及院落如何选址、布局。在此阶段,国家建设部、人事部实行“国家注册规划师”制,我通过了考试,获得“国家注册规划师”资格。
此后,由我主导,搬迁建设十多座县城。从城垣选址、制定搬迁用地规模、人口规模乃至投资规模,以及后续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单体建筑规模及立面造型;城垣路网布局及城舆放线,各专项工程规模的敲定,直到建成竣工验收,我都全程参与。
云南的一些历史古镇,大多在明代洪武年间所建。讲究“依山面水、负阴抱阳”。以地脉求中轴线,最终形成文脉、人脉及地脉三脉合一的商业轴线。现在很多城市、县城杂乱无章。有的地方谁的权力大,谁就是总规划师,不以人为本,不讲功能分区。我根据在清华大学所学知识以及积累的实践经验,举办全省培训班。写文章,晓以利害,寻找城镇建设的发展方向,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尽量做到“天人合一”。云南的城市规划建设,当年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
韩先成(中)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场考察
当年建设部规划司的领导来云南考察工作,在送他们上飞机的时候,给我交待:国家要把云南丽江、山西平遥等四个县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你们可以从老城民居如何保护、申报上开展前期工作。向厅领导正式汇报后,领导要我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也曾几次参加建设部、云南省政府的考察团到其他国家考察,学习国外古城保护、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经验,指导云南的古城保护及城市建设。
建设厅派我到丽江县城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指导,县领导问我申报成功后有什么好处?我回答:在世界银行好贷款;面向世界开展旅游;万一遇到战争,联合国会出面声明,对于世界文化遗产,战争双方有保护的责任。在具体保护修缮过程中,在“保护居民”“重点保护民居”“修旧如故”“三线入地”等方面,具体指导,为丽江申遗成功尽了绵薄之力,还得到云南省政府的表彰。
由于工作关系,我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论文;多次参加建设系统的书法、绘画比赛,并获书法二等奖、绘画铜奖,并成为原“建设艺术家协会”理事。
老当益壮 桑榆非晚
20世纪80年代末,云南澜沧、耿马大地震后,领导派我下去重建家园。从城市总规划、片区详细规划到单体设计;从重点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工程设计直至施工,均全过程参加。从管理的角度,全灾区参与。常住施工现场两年之久。对城市建设程序、国家重点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已到了如指掌的程度。各专业工程施工规范强读硬记。故退休至今,尚被一些厅局、市、县政府聘为技术顾问。
由于云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有许多传统村落、民族村寨,而且当地的传统农产品颇具特色,那些区位优势好、交通便捷者,是开展乡村旅游的极好资源。我提倡“住一晚、吃两顿、带几包”的规划理念,利用人们“逆城市化的心理”,协助多市县助推乡村旅游。
古典诗词、书法绘画、楹联创作等是我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方面,楷书、隶书、草书、行书、小篆、金文、甲骨均有猎涉;国画方面,由《介子园画谱》启蒙,山水画、花鸟及人物画均有独好。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书法报》等国内报刊杂志发表过书法、绘画作品,古典诗词、散文等。
在云南的风景名胜区、公园、寺庙所书写的匾额、楹联、诗词,均刻板刊石。出版有《云南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集锦》《云南建筑特色建筑研究》等专著,《韩先成诗词文集》《韩先成书画选》等;先后在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图书馆等举办过5次个人书画展。目前是云南文史馆馆员、书画院研究员、诗词协会会员,国家注册规划师、中国建筑艺术文化协会理事、云南楹联学会副会长。
我的业余爱好从少年开始伴随至今,是遣怀、消磨时光的好方法,也是颐养身心的“好去处”。概之以:
命运两合乡里娃,
并非会试入清华。
惜心使命悬头苦,
臻品终生穿砚洼。
游历五洲求宝典,
身栖三迤沥成家。
终身沐浴光环里,
虽卧残阳满体霞。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校友总会特别策划
“向祖国报告”系列报道。
时代洪流中,
清华人在各自岗位上笃行奋斗,
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
行动是最好的表白。
向祖国报告,
清华人准备好了!
欢迎订阅
《清华校友通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以传播清华文化、弘扬清华精神为宗旨,讲好清华故事,讲好校友故事。《清华校友通讯》被赞誉为“清华人的精神家园”,所刊文章大多为校友亲撰,是一本值得阅读和收藏的校友刊物。欢迎各界校友积极订阅、赐稿,以及提出建设性意见。
《清华校友通讯》订阅办法
【订阅价格】中国:内地80元/年、200元/3年,港澳台160港币/年;国外:40美元/年
【线上订阅】“清华人”小程序认证校友可通过【校友服务—期刊订阅】线上订阅(特别推荐);您也可以登陆清华校友总会官网(www.tsinghua.org.cn)→媒体平台→我要订阅,查看更多线下订阅方式详情。
【邮局汇款】收款人:清华校友总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100084)
【现场订阅】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清华科技园8号楼科技大厦C1903,发行电话:010-6278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