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备受关注的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领导,他们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试图通过改革政治、教育等多方面进行资产阶级改良。然而,这场变法运动仅维持了短短的一百零三天,于1898年9月21日被慈禧太后等守旧派发动的戊戌政变终结,因而被称为“百日维新”。
如果戊戌变法得以顺利实施,那将为晚清时期的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然而,不幸的是,变法运动在面临维新派和守旧顽固派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未能成功。变法运动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在于维新派和守旧顽固派的实力对比悬殊。实现变法成功需要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的支持,而维新派在这些方面相较于以慈禧为首的守旧顽固派明显不足。
在维新派推动变法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和打击。由于维新变法威胁到了这些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展开了坚决的反抗。由于维新派缺乏政治权力和军事力量的保障,难以进行有效的回击,导致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此外,维新派在理论指导和组织领导方面也存在不足,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推动变法的能力。
尽管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思想意义。这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中国朝向近现代化的方向。正如历史学家翦伯赞所言:“维新运动具有救亡和抵制人民革命的双重性质,但变法主张的公开提出,起了主要是积极的政治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囚禁了光绪帝,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到法国和日本。而被称为“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则遭到了残忍的杀害。这六位维新派人士英勇坚守理想,谭嗣同更是在被捕入狱后写下了著名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表达了他们为理想坚贞不屈的决心。
然而,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为什么谭嗣同被捕入狱后,他的父亲谭继洵并未进行营救呢?谭继洵是清朝的封疆大吏,地位显赫,但他的思想却相对保守。他曾表示“守老氏之宝,不欲为天下先。”在维新变法期间,谭继洵受到了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的弹劾,被指责“守旧迂拘”。这显示出他在思想上与儿子谭嗣同存在巨大分歧。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谭继洵没有进行营救的原因有两方面。首先,谭继洵清楚地认识到维新运动触及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利益,即便他出面营救也难以改变事态。其次,谭继洵明白自己的干预也不会有实质性的作用,因为维新派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强忍心中的悲痛,只能目送儿子赴死。
谭继洵为儿子写下的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深沉爱意。尽管未能营救,但这首挽联体现了一个父亲在心灵深处的痛苦和眷恋。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次变法运动不仅改变了一时的政治格局,也启发了后来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