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认为,修长城那就是为了防备游牧民族的入侵,这也不全对,首先,秦始皇他手下的秦军揍得当时的匈奴人,一直打到了河套地区,那可是号称虎狼之群啊,秦国的赤道是一直修到了内蒙古的包头,你要知道啊,包头市距离我们今天的国境线也就200km,秦始皇对游牧民族那是一点儿都不怂的,以秦始皇当时的军力,他是有能力安定北方的游牧民族的。
而且你再看,即便秦始皇修了长城,那有用吗?历史证明,而且不止一次的证明,这游牧民族南下越过长城抢东西抢地盘,那是说来就来,它也挡不住游牧民族的骑兵,这么看,就有意思了,对秦始皇来说,长城没必要修,因为能打得过。对游牧民族来说呢,长城修了也没用,因为该过,他还是过。那如此浩大的工程,它的意义又在哪儿呢?
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长城不仅是个防御系统,也是个情报传输系统,有烽火台,可还不是修长城最终的目的,因为修建烽火台这很简单,各地的地方官在自己的辖区内就能把烽凰台给修建起来。可是要是修长城,这就需要靠举国之力。秦始皇修长城一定有它更深的用意。
首先修长城第一个好处,那就是节约成本,如果没有长城,中原地区面临什么问题呢?就是跟秦始皇一样,你跟匈奴人打,你即便打赢了,那又怎样呢?匈奴人说我打不过你,我还不能跑吗?内蒙不行,我跑外蒙,外蒙不行,我跑俄罗斯,你还追吗?中原王朝追击匈奴,就光是粮食,那就消耗不起啊。在当时,运一袋粮食想送到前线运输队,光在路上吃,就得吃掉192石,国家就是再有钱,也经不起军队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这样去消耗嘛,另外就是国家即便狠心花这个钱,就像秦始皇一样,把游牧民族的土地给打下来,那又怎样呢?秦始皇到最后发现,他所有的战争投入都是打了水漂啊,秦始皇就是占领了匈奴的草原,那也没用,中原地区的父老乡亲,没人愿意开发草原,秦始皇只有是放弃,一放弃游牧民族又扭头回来了,继续威胁中原。所以啊,这秦始皇也算是看明白了,草原这块地儿,首先他不感兴趣去占领,去管理,成本又太高,那与其如此,倒不如修一道城墙,物理性的把游牧民族隔绝在外。有了城墙,你整个北方的战场就从原来的流动性变成了固定的战场。首先,不用再发动几十万人去草原上搂草打兔子,漫无目的的去寻找游牧民族了。知道自己战争前线,就在长城附近,这就省下了相当大的一批粮草了,其次,骑兵战马的问题也得到了缓解,守城时用步兵就可以,而且呢,中原民族本身步兵就多嘛,不会骑马也没关系,在长城上打防守战,总比在草原上跟游牧民族野战这样胜算要高得多。长城等于说把游牧民族骑兵的优势给削弱的同时,又放大了农耕民族的优势。而且这些士兵都是农民,农民他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耕种,游牧民族也不是天天南下,那防守的士兵没有战争的时候,他们也可以耕种粮食自产自销,这样军粮的消耗省下不少。
还有一个角度,也简单说一下,就是长城虽然挡不住游牧民族的军队,但是它能挡住来往的商人们,中原王朝有了这道墙,就可能控制草原的经济,草原民族依赖中原地区生产制造的铁器工具之类的,有了这道墙,就可以控制商人的出入,在宏观角度上去控制游牧民族的经济。所以这样看来,这修长城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事儿,秦始皇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问题,一劳永逸,这就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