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身上的目光:美国、亚洲与欧洲民众眼中的收入与财富》
[德]雷纳·齐特尔曼 著
张慧娟 译
思想汇 | 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对于许多人来说,财富是一个重要话题。在不同国家,民众对富人有不同的看法,但针对富人的社会学研究较少。作为德国社会学者和历史学者,雷纳·齐特尔曼曾主持一项受访者遍及欧美和亚洲的跨国调查。他调查和分析了受访者的收入、对财富与富人的看法等。
雷纳·齐特尔曼基于对相关调查结果的实证分析和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使用成见内容模型,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当前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环境中富人的社会学画像。
>>内文选读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贫困人口的下降幅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贫困人口的下降幅度都要大。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这么多的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功摆脱贫困。与此同时,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的数量增长得如此之快。如今,北京的亿万富翁比纽约的还多。
这两项发展并不矛盾,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始于一个口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造福的绝不仅仅是富人,而是整个社会,尤其是穷人——尽管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
不幸的是,许多人并不理解这些联系。他们坚持零和信念,认为一些人的富裕是建立在另一些人的贫穷之上的。然而,没有一个地方像中国这样,如此深刻地颠覆了这种零和信念。
对于许多人来说,财富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尤其是对亚洲人来说。我们在七个欧洲国家、美国和四个亚洲国家进行了相同的调查研究。受访者被问道:“对你个人来说,致富有多重要?”在接受调查的亚洲国家中,平均58%的受访者表示,致富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而在欧洲和美国,这一比例为28%。这是本书众多的研究发现之一。在本书中,你会了解到来自这项国际研究的许多发现。
中国读者,请允许我向你们表示祝贺:这本书在德国和美国出版时,仅仅是基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民意调查。而你们手中的这个译本是基于“富人身上的目光”项目在11个国家所进行的调查撰写的。
我是一名德国历史学者和社会学者。近些年来,在我的国家,以及其他许多国家,我屡屡觉察到人们对富人的偏见,有时甚至是仇恨。然而即使有人公开表达对富人的仇恨,也很少受到负面影响。2018年5月1日晚上,在我的家乡柏林,示威者挥舞大型标语,表达对有房的富裕阶层的不满。一年后,一些激进分子试图在城市各处用海报煽动示威者。海报所附的文字是“反对富人的城市”。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这样的海报,我不禁想知道,假设如此强烈仇恨的对象不是富人或房东,而是其他少数群体的成员,人们会有何反应。
伦敦大学的著名人类学家克里斯·奈特教授的事件是少数几个反例之一,证实了煽动仇富情绪确实会产生负面影响。2009年3月,苏格兰皇家银行前行长弗雷德·古德温爵士的住宅和汽车遭到袭击后,克里斯·奈特教授接受了电台采访。此次袭击的一个策划者宣称:“像他这样的富人有巨额薪酬,过着奢侈的生活,普通人却失业、贫困、无家可归。我们对此感到愤怒。”采访中,克里斯·奈特教授对遭受攻击的受害者和有策划的示威游行进行了评论:“在愚人节,我们会把很多类似‘碎纸机弗雷德’(弗雷德·古德温爵士)的人像挂在路灯柱上,我只能说希望那只是人像。”他补充道:“说实话,如果人们被逼得再紧一点儿,恐怕就会有真的银行家被悬挂在路灯柱上了,希望不会真的发生这种事。”他继续说道:“他们(银行家们)应当意识到人们对他们的愤怒和仇恨有多强烈,并且采取行动。”
有一家报纸报道称:“4月1日,当抗议者聚集到‘野兽之腹’——英格兰银行时,克里斯·奈特的花园里到处都是自制的道具,包括挂在路灯柱上的银行家人像。”克里斯·奈特教授随后被停职,他已然越界了。如今他回到了伦敦大学教书。
图源:视觉中国
德国哲学家克里斯蒂安·纽豪泽尔2018年出版的著作《财富伦理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位哲学家可能没那么咄咄逼人,但仍然相当激进。他的核心观点就是,应当禁止人们拥有过多的财富。用他的话说,如果一个人“手头能够支配的钱比正常照顾自己以及赢得平等尊重所需要的钱多得多”,那么他就是富有的。由于这个表述有些抽象,克里斯蒂安·纽豪泽尔进一步解释道,他所指的不只是百万富翁或亿万富翁,而是“所有收入超过平均收入200%或300%的人”。 在他看来,每个赚这么多钱的人拥有的财富远远超过了维持自尊需要的财富。克里斯蒂安·纽豪泽尔认为财富在道德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有可能赋予富人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权力。他用比尔·盖茨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我伤害了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如比尔·盖茨)的自尊,他就能用他的钱以最残忍的方式折磨我,对此我却无能为力。他可以用没完没了的诉讼来烦我,可以直接买下我工作的公司,顺理成章地炒掉我,也可以买下我居住的整个社区,随意破坏它。他可以对所有我爱的人做同样的事情。每当我去某个地方度假时,他就可以在那里组织一场令人头疼的活动。他能够给我制造的麻烦是无穷无尽的。”
当然,克里斯蒂安·纽豪泽尔实际上并不是指责比尔·盖茨会做这样的事,他想表明的是富人仅仅因为其财富就会对他人构成威胁。毕竟,从理论上讲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财富去做可怕的事情。如果我们遵循克里斯蒂安·纽豪泽尔的逻辑,财富在道德上就是有问题的。不仅财富用来伤害他人自尊时,它是个问题,“而且,多余的钱可以轻易恢复人们被剥夺的尊严,由此财富也会成为一个道德问题,不过这样的情形是不会发生的”。克里斯蒂安·纽豪泽尔坚持零和信念,认为财富需要更加公平地被分配,这样每个人才能生活得更好。富人可以将他们的钱分给穷人以帮助他们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如果富人不这么做,以克里斯蒂安·纽豪泽尔的观点来看,他们就等于不向穷人提供帮助。这说明财富在道德上有问题。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富人的敌意不会用这种明显的攻击性语言来表达。
但正如本书所示,对富人的偏见在社会各个阶层都是普遍存在的。如今,已有几千份有关成见与偏见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发表。《偏见与歧视心理学》一书的参考文献就包含了大约2400条有关偏见的研究文献。另外,早在1986年出版的一份有关偏见与文化以及民族形象的文献目录也包括了大约5500条相关文献。早期的大多数著作与论文关注的是针对少数民族、妇女和外国人的偏见。近些年,一系列研究探讨了对穷人的偏见和成见。相比之下,对富人形象的研究很少。本书第二章探讨的阶层歧视论领域,以及第三章探讨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都涉及对富人形象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还没有发表过任何有关这方面课题的全面而科学的研究。
当我开始深入研究这个课题时,有些人认为我在浪费时间。我认为探求知识总是值得的,尤其是那些几乎没有被研究过的领域,如人们对富人的态度。怀疑者问我为什么要试图了解人们对富人的偏见,他们透露出这样一种态度:即使针对富人的偏见的确存在,富人也不应太过担心。在一次公开讨论中,一位来自德国左派政党的政客告诉我,作为一个有钱人,我是自作自受。不过她指出,同黑人不一样,我是有机会通过放弃财富来摆脱偏见的。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作为一个有钱人,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成为偏见目标的人往往最有兴趣研究这些偏见:犹太人对研究反犹太主义做出了决定性贡献,而性别研究主要是由女性来推动的。就其本身而言,这种现象是完全合理的。但是,个人成为偏见目标,以及个人对自我事业的全情投入不应当影响客观、开放的科学标准,这在学术研究中至关重要。本书的实证分析包括调查、媒体分析等,它们应该能说明问题。
20世纪,富人屡屡成为受害者。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对社会群体的偏见才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然而这种偏见,即使是以相对温和的方式出现,也会危害整个社会,而不仅仅是危害富人。2008年金融危机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复杂的重大社会危机的原因没有得到适当的分析,政客和媒体只是一味地抨击替罪羊(富人、贪婪的银行家和管理者),那么真正的问题很可能永远得不到解决。仇富情绪在西方国家往往会对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的瑞典和英国,国有化计划和惩罚性的高税收政策就造成了经济的大规模衰退。本书的目的就是研究我们如何看待富人。不可否认他们很强大,但他们仍然可能成为成见、偏见和被迁怒的对象,这往往会给所有人带来可怕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中国巨大的经济成就得益于国家对市场经济和企业家精神的尊重。社会需要榜样。这些榜样应该包括那些通过创业为社会繁荣昌盛做出贡献的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成功致富的人。
(本文节选自本书中文版序言)
作者:
文:雷纳·齐特尔曼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