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计划#外面补习班太贵,在家如何培养小学三年级孩子写作?
不鸡不卷,记录实践。接受咨询,愿意帮助大家。
这几年来,我就是一分钱没花,把畏惧作文的自家孩子变成了“每次作文作业都舍不得写,非要留到最后作为一种享受”的娃。目前七年级,2024年4月份的全市联考,语文作文(满分60+3分)得到了(56分+2分),成绩全市排8左右。仅仅在四年前的小学三、四年级,还是遇到作文就一个小时憋不出来,最后以家庭内的军事冲突为结局的情况。我愿意分享自己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孩子写出一篇好作文的最基本的前提,不是素材、积累、结构、修辞,而是“不畏惧,有冲动”。什么是不畏惧?就是不害怕。作文写不出来,没什么好怕的。孩子怕的是“写不出来”之后会遭遇的后果。什么后果?老师训斥、家长继续训斥、罚抄、罚作文补写再X3。这些就是后果。孩子怕的不是作文,是没写作文给自己带来的无尽的麻烦和心理厌恶。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厌恶作文而写出雄文”的。所以,如果你想让培养孩子学习写作,第一步就是“免除恐惧和厌恶”。
至于什么是“有冲动”。我家孩子在经过了大概2年半的“重新认识作文”(三年级下学期到五年级到)后,就开始“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您不知道我当时有多么开心,马上意识到,孩子的作文要迎来一个陡峭的能力上升期了。因为,在长达两年半的时间里,我们不谈作文,不催作文,老师布置的作文作业,写得出来就随便他去写,写的糟糕也无所谓。这里的“无所谓”不是鼓励,也不是训斥,就是把作文当成一件“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只要完成了,交差了,就足够了。即便老师给了孩子作文比较差的评语,我们也安慰孩子“没事,下次好好写”。为什么反而采取消极的态度呢?就是要向孩子证明“去恐惧化”,让孩子自己认识到,不会写作文,并不会发生上述恐惧、厌恶的后果。
那么,这个“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又是怎么来的呢?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家长在有意无意间,利用日常生活中散碎时间,帮助孩子“重新认识作文”。怎么叫“重新”?就是打破一切,把之前学校老师对作文的讲解、要求,统统搁置起来,从“0”开始帮助孩子理解如下重要问题:
什么是作文?
什么是好作文?
如何写好作文?
修辞、优美的句子、真实的情感重要吗?如何在作文中做到?
等关键问题。比如,我们是这样重新建构孩子对作文的认知的:
什么是作文?
我们每一天都在遇到各种事情,有些事情能够带给你喜怒哀乐等情感波动,有些事情能够带给你神秘、新奇、向往等美好的情感。在我们每天遇到的所有事情中,绝大部分事情都是平淡无奇,转头就忘的。可是,总是有一些事情,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却总也忘不掉。如果你跟自己的朋友聊天,一定会聊到一些有趣的话题。如果你认真回忆,就会发现,你的这些话题,大多都来自于上面说的,能够给你带来情感波动、美好向往、总也忘不掉的经历。把作文任务当做你的最要好、最信任的朋友,你对TA有说不完的话。把这些话写下来,就是作文。
什么是好作文?
如果你愿意跟好朋友讲述的这些事情,能够让你的朋友感同身受,什么是感同身受?你开心的事情,TA听了也开心,反之亦然。你向往的事情,TA也沉浸其中,和你一同幻想。你忘不掉的事情,TA也能完全理解“为什么一桩小事情,你却忘不掉”。那么,如果你说出来的话,能让对方听了之后,和你产生“共鸣”,那么,这就是一篇好作文。而只要想一想,我们就会知道,如果你对朋友说的话是基于撒谎、杜撰、敷衍、戒备的,那么你的朋友一定不会与你共鸣。反而会对你厌恶和不信任。这就是“好作文”的根本原则——真实与共鸣。
如何写好作文?
现在,孩子已经从上述浅显的道理中,理解到什么是好作文了。那么,好作文就是上面的事情、情感、回忆、向往,用文字记录下来。记录得好,就是好作文。那什么是“记录得好”?“好”的原则是:首先,清晰。你得让别人读了你的文字,知道你的心路历程的前前后后。其次,填充。用细节填充你的故事。什么是细节?“妈妈和我大吵一架我就是不认错”不是细节。“妈妈跟我吵完,气得难受,但是看到已经过了平时我吃晚饭的时间,一边生气,一边给我做了晚饭”就是细节。如果一篇文章,是由多个细节填充起来的,那么真实和共鸣就会发生。
修辞、优美的句子、真实的情感重要吗?如何在作文中做到?
作为家长,要首先明白一个道理:并不是因为一篇文章运用了优美精妙的修辞、描写、典故、结构,才变得“优秀”。而是孩子的文章因为真情流露,所以才作文才优美精妙。而真情必须在宽松的氛围中流露。高压与超额学业任务的土壤中,是无法诞生真情实感的。
当孩子了解了上述几个关键问题后,就开始意识到,“作文”并不必定是“玄妙、高级、惩罚、扣分”,而仅仅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会做,人人都在做,人人都能做好的一件事。就此,“去除恐惧化”的目标就完成了。我对自己孩子作文能力的养成,就做完了第一步(“不畏缩,有冲动”的前半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用官方语言说就是“思想解放”了。
此后,孩子对作文的感受,就进入了一个快车道——建立表达的冲动。
请注意!下述关于作文的“训练”,几乎全部是在“散碎”(以1分钟、3分钟、5分钟为单位)的时间,以“聊天与吹牛”的轻松方式,不预设任何“必须实现的目标”,以“无感”的体验得以完成:
1、如何应对善变的作文命题?我告诉孩子:你们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作文命题,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超出你们的认知范围。也就是说,无论命题如何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命题必然来自你们的“经历和思考”,而不可能脱离。也就是说,考试命题一定能从自己的经历找到写作的灵感。那么,这个“自己的经历”又是什么呢?我给孩子的建议是:
“自己的经历”包括“观察自己”和“回忆生活”两个途径。前者,是自己从小到大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事情、一切喜、怒、哀、乐、忧、思,一切向往。什么是“向往”?向往就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大到梦想,小到自己想得到一双运动鞋,都是自己的向往。后者,我们在生活中获得的有趣的信息,无非来自自己的生活圈。这个生活圈包括了家人、同学、亲人、朋友,以及媒体。前者,回忆你的生活圈里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或感悟;后者,回忆自己所接触过的所有媒体。什么是“媒体”?就是书籍、报纸、网络、电视。网络又可以包括“搞笑段子、时事新闻、电影、电视、动画片、正能量、萌宠”等。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框架,在上述方面,从命题要求出发,各自考虑能切题、值得写、容易写的素材,可以最大限度“穷尽”自己的思考,帮助自己找到灵感。
在孩子的头脑里建构这样一个“自己的经历数据库”,在孩子萌生出灵感时,或者孩子日常跟你聊天时,如果遇到可以作为写作思路的想法或素材,就提示孩子:“这个想法可以归到哪一个部分呢?”这样,对于随机的灵感,不断地在一个属于自己的思想框架中进行填充,孩子就可以为自己的“写作灵感”建构一个数据库,避免了无头苍蝇般的“乱想”。
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大,阅读的书籍或见识比较多,那么,上述这个“初级灵感库”可以“升级”为高级的“灵感库”。比如,“读过的书籍”这个初级分类,可以升级为在以下的更为丰富的分类中,各自归集“有趣的、值得作为命题的素材”:
悲剧,喜剧,激励,勇气,恐怖,感人,亲情,友情,爱情,科幻,伤痕,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物理,化学,人体,材料,电子,航空,航天,军事,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社会福利,老龄化,城市化,新职业,生产力,地缘,国际热点等等
上述更为高级的“命题库”,看起来复杂麻烦,实际上,每一个细分的方面,孩子通过平时的“生活经历”,或“媒体接触”,能积累1-n个有价值的素材,就可以随机应变,应付多种多样的命题。
举个自己家的例子:
我家孩子从五岁起到小学毕业这七年间,曾经遍访家乡的所有古井、泉水,既了解它们的形态、布局,又采访附近居民讲述它们的传说,又自己采集水样,对水体的质量进行科学检测,同时又绘制这些古井、泉水的分布图,分析它们在家乡的版图上为什么呈现出特定的分布特点?
在他从小到大的作文中,已经多次以这件事为题材,写进不同命题的作文里。包括:
热爱家乡的命题:写从古井想到古代的市井文化,进而写家乡从古代就是商贾云集,名人辈出;
传统文化的命题:古代水井、泉水,都有名人为其题词作赋,是一个地区人们的精神寄托,反映出该地区久远的历史文化,因此需要包括,通过调查,它们的现状是什么,存在那些问题,需要得到怎样进一步的保护;
环保命题。保护古井古泉,对于保护环境有何意义,如何进行采样、检测,如何通过指标解读来指导对水体的保护;
服务社会的命题。一开始是自己单枪匹马做这件事,后来小伙伴们也纷纷加入,如何群策群力,对家乡的文物古迹进行宣传,并在宣传中,获得新的古井、古泉的线索,进一步发现新的水体,并报告给当地文物保护部门;
个人成长的命题。如何从小时候“爸爸妈妈带着我去”,到后来“我带着爸爸妈妈去”,再到“我带着媒体记者去”,最后到“我在电视上带着全省的小朋友了解家乡的古井故事”;
等等。以上就是训练的方法之一:“相信最好的灵感都是信手拈来的”。
2、随机收集素材。与很多老师/家长惧怕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不同。我的孩子从3岁半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在长大的过程中,互联网+电子产品一直是帮助他学习和探索的重要工具。进入初中以来,学业繁忙。我就想到了一个有趣的办法帮助他“采集灵感”。每天放学回家结束学习后,在上床睡前10分钟,我给把当天采集到的“抖音灵感”推送给他,帮助他做个快乐的积累。比如,这是我在过去3天里日常刷抖音时,遇到的“灵感视频”,并推送给孩子的:
科技:一种通过振动来产生风力,无需电机旋转的新型风扇;
艺术:关于中国画“人小景大”和西方画“人大景小”的解释与示例;
社会:一辆成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机动三轮车;
奇趣:传统宠物与机器狗:两种宠物的优劣对比;
地理:大海里的骆驼:气候变化与新疆的新景物;
经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波三折;
经济:从BYD老总拜访日产逸轩展台想到的;
地理:K3国际列车狂想曲;
社会:野狼成了“军嫂”,一个来自戍边兵营的萌宠故事;
社会:从网红狼看“狼性的弱点”;
地理:黄河人家的一幅素描:这里是中华文化之根;
文化:马面裙在韩国:从抖音热榜看中华文化复兴;
科技前沿:粘液机器人的原理猜想;
文化:永远不做东亚病夫:从中国学生在西方大学课堂的“无知”想到的;
技术: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在北欧的新用途;
文化:凯特布兰切特的裙子;
文化: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中国;
这些有趣的视频,选材广泛,要么提供科技前沿的动态,要么提供一个艺术和文化知识快餐,要么帮助孩子思考社会现象、体现属于普通中国人的正能量小故事,要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而且紧贴时代,都可以成为作文命题的绝好素材。从孩子进入初中以来,通过“周一到周五,每天10分钟”的日积月累,孩子大概积累了至少1000个此类灵感素材。
这些素材不仅能够归入一个更为复杂的“自己的经历数据库”,更是轻松、有趣、可视化、便于记忆的。其中的一些已经成为进入孩子的应试作文里,或者是日常习作的选材。
当一个孩子彻底的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或厌恶”,用正确的观点重新认识了“什么是作文、什么是好作文、以及如何写好作文”,带着这样的新的认知,进行大量的灵感的积累,素材的积累,并在业余时间,大量涉猎题材广泛的书籍、电影、剧集、纪录片(在整个小学阶段,仅观赏的纪录片就不低于1000集)。那么,这时候,你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
“强烈的表达欲呼之欲出”,以至于“人开始飘了,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写”。这个时候,面对自己孩子的这样的“自傲、自信、自满”,请问,作为家长,你是开心呀,还是开心呀,还是开心呢?
从这时起,作为“任务”和“作业”的写作就不存在了。因为它已经变成了孩子表达欲的自然体现,不表达就难受,不表达不行。一旦看到命题,孩子就会有动笔的欲望,并抱着“创作”的心态,满心欢喜地创造出自己的“作品”。他会珍惜自己的作品,因为这是他“真实观点”的表达,他甚至不允许别人修改他的作品,或者对修改者嗤之以鼻。因为他知道,自己用心灵去创作的东西,只有他本人能理解,别人不配。
至此,孩子真正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备注:以上是用今天午休和煮粽子的时间,匆忙写出。可能还有一些结构上的问题,会在接下来的时间,分多次修改、完善。如果认可本文观点的朋友,既然已经读到了这里,不妨移步到我的另外几个回答,算是从不同侧面,对上述文本缺失部分的补充:
人人都说“阅读好”,可是很少有人把孩子读书后的一些变化写出来。经过长期观察,我自己总结了一些肉眼可见的好处:
阅读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
孩子“拿起书本阅读”并不等于“读书”。孩子在阅读中,如何体现深度与广度,这是我的观察与思考:
如何提高一个小孩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这篇回答具体列出了在应试教育体系中,普通家庭(没钱,没关系,没文化,没资源)的家长具体能提供给孩子哪些帮助:
在应试教育中,父母可以做什么?
这篇回答试图说清楚这个“千古之谜”:大量阅读与语文成绩之间到底有关系吗?
大量的阅读可以提高孩子语文成绩吗?
解答了另一个“千古之谜”:读了很多书的孩子,为什么还是不会写作文?
为什么我的孩子读了很多书,我也刻意带孩子体验生活,但是孩子还是不会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