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硅料起家的通威,如今正以成本端的显著优势,穿越上游材料波动周期,或将成为酣战一体化的光伏龙头中,最为强势的一支。
一体化战略高质量推进。
8月29日InfoLink 2023上半年全球组件出货排名出炉,去年发力组件的通威股份,排名已上升至第6位,势头迅猛。
8月22日,通威股份发布2023年中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740.68亿元,同比增长22.75%;归母净利润132.70亿元,同比增长8.56%;扣非净利润126.20亿元,同比增长 1.02%。
整体来看,公司营收双位数增长,净利润稳中有增,说明在硅料降价的环境压力下,公司仍有序扩张产能,降本增效符合预期。
今年上半年,通威一体化脚步依旧不停,顺应市场趋势,自上而下推进N型电池业务布局,与国内外多家头部客户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如今N型单晶电池技术,已逐渐成为公司的主要增长点。
从2022年全面布局组件环节,同年组件出货量即跻身全球前十,光伏产品远销海外40余个国家与地区。
随着硅料底部盈利探明,“硅料龙头”携成本优势继续扩张, 一体化布局高质量推进,未来有望释放更强业绩势能。
硅料成本优势凸显
从业务板块来看,通威全方位延续高质量增长,降本增效持续深入。
饲料及饲料产业链业务方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26%,饲料销量同比增长4.06%,保持稳定增长。在光伏新能源业务方面,公司表现更是延续了一贯优势。
报告期内,高纯晶硅产销两旺。公司高纯晶硅各生产基地均满负荷运行,实现高纯晶硅销量17.77万吨,同比增长64%,国内硅料市占率已达到30%左右。
其中,随着N型电池产量的增长,通威主动优化硅料出货结构,不仅扩大了N型硅料的产量份额,还实现了N型产品市场销售的快速提升。数据显示,上半年N型产品的销量同比增长了447%,表现十分亮眼。
目前,通威的硅料产能还在持续扩张。截止2023年8月,公司的硅料年产能已达到42万吨。
通威计划在今年接下来的时间里逐步投产云南通威二期20万吨和内蒙硅能源一期20万吨项目,2024-2026 年将扩至 80-100 万吨。这两个项目将采用第八代“永祥法”,预计品质和成本将进一步优化提升。
此外,公司还在包头和广元,分别规划了30万吨和40万吨的两个工业硅项目,预计一期项目将于2024年底前投产,届时硅粉自供进一步降本,公司的成本优势将更加显著。
公司表示,由于具有巨大的绝对的成本和质量优势,所有的项目(40万吨)都已经开工建设。目前或可预计的时间内,具有绝对的巨大的成本以及质量优势,有信心在竞争中胜出并取得非常丰厚的回报。
据悉,随着23H1硅料新产能的投放,硅料供给逐步宽松,价格降至6~7万元/吨的水平,而成本高的企业生产成本每吨达8-9万。通威的硅料生产成本优势持续,如今已降至4万元/吨以内,具较强议价能力,能对其下游布局形成强力支撑。
后续,随着硅粉自供扩产,工艺持续优化提升,以及N/P料价格差距扩大,公司的盈利优势还有望进一步扩大。
东吴证券预测,通威在2023年的硅料销售量将达到30万吨+,而在2024年,公司的硅料销售量将进一步扩大。通威凭借其在硅料领域的成本优势,将稳固保持行业龙头地位。
N型电池加速投产
除了上游硅料,电池业务的产销也在快速放量。
今年上半年,通威电池实现满产满销,销量35.87GW(含自用),同比增长65%。
据公告,公司已顺利完成彭山一期16GW TOPCon电池的投产,使得TNC电池总产能达到25GW,全部电池产能扩展至90GW。此外,双流25GW和眉山16GW的TOPCon项目预计将在2024年上半年开始投产,届时TOPCon电池的产能将达到66GW。
效率方面,目前公司TOPCon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已提升至25.7%,产品良率超过98%。公司顺利完成了硼扩SE技术的研发,预计效率仍有0.2%以上的提升空间。
除了提升现有N型电池的产销效率,通威还积极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各条技术路线齐头并进。
目前,公司的THC试验线已成功开发出双面纳米晶技术,最高转换效率达到26.49%,210尺寸的66版型组件功率可达到743.68W。即使在硅片厚度减薄至110μm的条件下,良率也可以达到97%以上。铜互联技术也取得了突破,HJT技术产业化有望加速。
在BC、钙钛矿等新兴技术中,通威也都有所布局,目前N型TBC最高研发效率达到26.11%,钙钛矿/硅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1.13%。
组件快速放量
上游的产销节奏,自然直接受下游需求影响。作为一体化战略中,距离“硅料龙头”较远,也是更重要的一环,通威的组件产销情况,一直是市场关注重点。
今年上半年,通威累计销量达到8.96GW,超过了去年全年的销售规模。仅在2023年第二季度,组件出货量就达到约5GW+,增长迅速。8月29日InfoLink 2023上半年全球组件出货排名中通威排名已上升至第6位。
根据东吴证券的预测,通威今年组件出货量有望达到30GW,并在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50GW以上。组件业务的持续增长,将为公司贡献进一步成长空间。
生产端,公司加快推进先进产能建设,随着盐城项目投产25GW和金堂项目投产16GW,通威的组件年产能已达到了55GW。
为了巩固全产业链的综合成本优势,通威还将在峨眉山和乐山共同建设32GW的拉棒、切片和电池片项目,以补充硅片环节的短板,完善一体化产能,加强组件到电池的成本竞争力。首批项目计划于2024年底投产,全部项目计划在2025年达产。
上述团队预计,通威将在年底实现42万吨+硅料、15GW硅片、90GW电池和80GW组件的一体化产能。
随着扩产加速推进,通威在自供之余,大力开拓组件的对外销售,在国内外渠道多点发力,如今已有显著成效。
国内大基地项目方面,公司专注于重点客户开发,上半年抢抓政策提速契机,成功中标华润电力、三峡、中电建、国家能源集团等多个项目,累计中标容量超过9GW。国内分布式项目方面,公司通过与正泰、阳光、创维等平台客户达成战略合作关系,迅速提升市场份额。
在海外市场方面,公司致力于欧洲、亚太和南美等目标市场,上半年已签约了超过6GW的海外框架订单。
上述举措综合发力,公司有望打造从工业硅、多晶硅料、硅片、电池到组件的垂直一体化产能,提高各环节的市场占有率和技术竞争力,并结合其在新型电池方面的积累,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