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智斗勇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妇孺皆知,脍炙人口,而且日韩朝越四国民众也津津乐道。
早在赤壁之战后不久,诸葛亮和司马懿就隔空过招了。诸葛亮助刘备夺取西川后,曹操非常生气,想派重兵讨伐刘备。这时候司马懿出场了,他劝曹操不要怒而兴兵,而是对孙刘之间采用反间计,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最后和东吴暗中配合,东吴收回荆州,杀了关羽。刘备一怒之下进攻东吴,不料被陆逊火烧连营。
其实,关羽之败和诸葛亮轻敌有关,诸葛亮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让关羽继续进军,敌人自然胆寒自然瓦解。没有料到东吴会从后方偷袭。
两人的直接交手就是诸葛亮北伐时的街亭之战,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用兵十分佩服,可惜街亭守将所用非人,结果马谡兵败街亭,坏了诸葛亮的好事。
两人另一次对决是上方谷之战。司马懿虽然谨小慎微,但在半信半疑的情况下落入诸葛亮的包围圈,差点被烧死。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场暴雨救了司马懿父子三人。不久诸葛亮病故,再也没有交手的机会了。
从这几次交手记录看,两人可谓棋逢对手,不分伯仲。可是为何诸葛亮可以流芳百世,而司马懿却屡受诟病呢?
1、忠诚与背叛
对主忠诚,是中国传统社会对于文官武将的最高道德要求。而在历史上由于君主和文人的提倡,人们自然而然地倾心于忠诚者。
诸葛亮对先主和后主均忠心耿耿,君臣互信不疑。年轻的诸葛亮刚出山,刘备就重用他,充分信任他,所以才奠定三足鼎立。而刘备去世前托孤,甚至可以说出如果儿子不成器可以取而代之这样的话。后主当政,诸葛亮大权在握,但是君臣之间仍然充分地信任。可以说,先主后主和诸葛亮之间是古代君臣关系的“典范”。
诸葛亮可以说是完美地实践了儒家“忠义仁勇信”的思想。
司马家族则对皇帝不忠心,一路低调、韬光养晦则是心虚的表现,其目的是夺取政权或获得更大的个人权力。一旦大权在手,私欲膨胀,最终夺去了政权。司马懿也是曹丕托孤之人,然而最终司马家族还是废了曹芳,辜负了托孤。
2、创业和兴业
刘备几乎是白手起家,没有地盘,缺少基础,仅有不多的官员和兵将。诸葛亮隆中对的时候正是刘备最落魄的时候,诸葛亮毅然出山协助创业,展示才能,其人品值得敬佩。而且后来治国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后世评价颇高。
而司马懿跟随的曹操是三方势力中最强大的,最有前途的,司马懿对于曹操的创业过程也没有什么功劳,更多的精力是防御蜀汉进犯和政治内斗上。
还有,刘备光复汉室的理想很容易在南朝、南宋、明以及反清复明实力中引起共鸣。所以在他们眼里,诸葛亮的事业显得更加“高尚”
3、怀柔和杀戮
在对待边疆安定问题上,两人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安定边疆,而不是大肆屠杀,使得边疆长期太平。
而司马懿在打败辽东公孙家族后大开杀戒,还迁徙大量汉族民众回中原,导致后世辽东空虚让高句丽趁机坐大,威胁中原几百年。
4、目标和行动
诸葛亮目标很明确,是先帝三顾茅庐才出山的。目标是光复汉室,拯救黎民,并不是贪图功名利禄,这也是古代士大夫的道德楷模。
他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所写的前后《出师表》也成为其赤胆忠心,鞠躬尽瘁的写照。
而司马懿则有些投机取巧了,生怕官位不保。采取韬光养晦的政策,瞒过曹操祖孙三代及曹爽实力,最终夺权成功。
5、流芳和贻祸
两人给后世留下的“遗产”,这也是影响后人评判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两人过世之后,诸葛亮兴修的水利造福一方。
虽然司马懿没有直接篡位,但是其野心不言自明。而其子司马昭行事风格深得其“精髓”,有过之而无不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指示部下杀了年轻的皇帝,为司马炎夺取皇位奠定了基础。
即使后世昏庸无能的晋惠帝,人们也很容易把账算到司马家族先人的头上。西晋虽然是大一统的王朝,但其短命而又碌碌无为,内乱不断。尤其是其错误政策引起的五胡乱中华,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