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六国合纵连横,依然不敌秦军。想当年秦始皇壮年时期统一六国之后,踌躇满志,自称始皇帝。中华大地上有多种方言,但是不同地区的人们还是能够沟通交流,这也是秦始皇的功绩。统一极大地促进当时社会文化、思想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受民间传说的影响,原本人们对秦始皇的印象都在“暴虐”二字。他的功绩和过错我们都很清楚,但是他的子孙后代却缺乏记载。
虽然秦始皇有很大的历史功绩,但是秦朝历经三世而亡,他的后代子孙也在战争中消失。这与秦始皇的心愿相反,让人唏嘘不已。那么,在如今的中华大地,还有嬴姓的存在吗?秦始皇的后代子孙存活下来了吗?他们是否改名换姓传承下去。
史书记载中,嬴政是秦始皇的本名,嬴是他的姓,由于他的母亲赵姬是赵国人士,他又属于赵氏。现在中国大地上还有嬴姓生活,但是他们跟秦始皇没有任何关系,并不是秦国人的后裔。
那么,秦始皇的后代现在在哪里呢?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下令处死商鞅,秦献公的次子季昌也被牵连,被迫离开秦国在国外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逃亡过程中,季昌改为姓“奉”。如今的奉姓族人就是季昌的后代,“奉”姓是切实的先秦时期秦国“嬴”姓后人。
原本,秦始皇子嗣颇多,肯定会有血脉留存,最后却并非如此,反而差点遭到灭族。这要从秦始皇病重之后说起。秦始皇死后,他的子孙也由于各种原因,或被屠杀,或改名换姓出逃。
秦始皇原本属意长子扶苏继位,不料自己看好的继承人扶苏竟被伪造的诏书残杀,秦始皇死后,赵高扶持胡亥继位。扶苏在接到伪诏后从容赴死。他死后,他的家人也被赵高赶尽杀绝,自此,扶苏这一血脉就此消失。
胡亥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防止自己被取而代之,他对自己兄弟痛下杀手,几乎残杀殆尽。史料记载,秦始皇有32个儿子,公主不见记载,他们几乎都死在这次权力的争夺中。若是秦始皇知道是自己的儿子胡亥把自己其他儿子几乎杀尽,不知道会做何感想。
而在秦始皇统治时期,秦暴政的弊端就已经显现,不时有起义军兴起。胡亥继位后,他毫无治国才能,国家的权力又被赵高把持,朝廷的统治被动摇了。
国内暴乱四起,农民起义不断,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容易扩大。也许是因果报应,三年后,胡亥被迫自杀,秦国再一次陷入混乱中。
此时赵高又找到了一个傀儡,秦三世子婴。子婴的身份至今没有明确说法,众说纷纭,推测他可能是“嬴”姓族人中的一员。
子婴继位后,杀掉了赵高。但是还没等他稳固自己的统治,就集合军队。起义军的势力已经无法遏制了,不久,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但是他并没有伤害子婴。
一个月以后,项羽率军攻入,咸阳城成了一片火海,精美的宫殿被付之一炬。作为被秦国灭国的楚国人,项羽对秦始皇的子孙更是要斩尽杀绝,子婴全族被灭,咸阳城成为一片焦土。自此,秦始皇的血脉几乎断绝。
秦始皇还有个儿子公子高,他的血脉倒是留存下来。原来,胡亥继位之后,对手足兄弟也大开杀戒。公子高知道自己肯定活不了,与其狼狈被杀,作困兽之斗,还不如自愿赴死,让胡亥放过自己的族人,于是公子高的后代,这支“嬴”姓族人得以留存。
至于他们何去何从,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嬴”姓族人绝对不敢再用自己的姓氏,肯定会纷纷改姓。根据分析,一部分“嬴”姓族人为了感恩公子高的相护,改为“高”姓在民间生活。
一部分族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国家,改成了“秦”姓。这部分族人为了避祸,选择坐船去往日本。徐福为求仙药前往日本,在这之前,秦人肯定做了详细的前往日本的规划。因此,一部分族人在秦亡时,为了躲避灾祸选择出海去往日本。
最后一部分族人,可能改姓为“赵”。秦始皇的故事相信大家早就在各种传说和影视作品中听过。嬴政的一生很是传奇,最初是作为质子出生在赵国,跟随母亲姓赵。
嬴政的父亲异人在秦国登基,嬴政也得以回到国内,改回“嬴”姓。因此,有一部分族人改为嬴政的母族姓氏“赵”,以此来记住自己的血脉传承。
综上所述,“奉”应该是秦国人嬴姓后裔,而秦始皇死后,他的子孙也几乎在权力斗争中被杀害,只有公子高的族人活了下来,改为“高”、“秦”、“赵”,这四个姓氏的人群可以算得上是嬴政的后代。
秦始皇的时代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多原本的世家大族都泯灭在历史的尘埃中。要想往前回溯两千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现在缺乏一定的史料,只有等待着考古工作的发掘和探索。
想当年秦王荡平六国,是何等的气势。但是历史的结果告诉我们,没有最后的赢家。中国人比起西方,没有那么讲究血统,是因为我们知道血脉的流传纷繁复杂,中华各民族在几千年的融合里早就亲如一家。
我们不禁想到,如果当初扶苏没有自杀,而是顺利继位,可能秦始皇的子孙不会被杀害,秦国的统治得以延续。那么历史会被改变吗?秦始皇的血脉会顺利延续吗?当然,这一切都没有如果。秦始皇的功绩不应该被遗忘,我们也期待能够找到更多奉高赵秦这四个姓氏是秦始皇后代的证据。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