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美国人出门时,几乎就像带着贵重的宝物一样,总是随身携带护照,包里放着出生证明,甚至睡觉时也把证件放在枕头旁边。这并不是一种新的时尚潮流,而是特朗普政府实施的移民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英国《卫报》收到了超过两百个反馈,其中许多人表示自己活得像一只受惊的鸟,甚至在遭遇抢劫时都不敢报警。
证件成了“护身符”
伊利诺伊州的一位应届毕业生安娜对这种情况有着深刻的体会。她不仅自己要面试找工作,还得为那些没有合法身份的家人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每次出门,她总会带上护照复印件,而送弟弟去参加足球训练时,弟弟的出生证明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她本来想专心准备面试,但每次想到家人可能面临的困境,她的心情总是无法平静。这种不断的焦虑,谁承受得住?
洛杉矶的哈维尔则面临着更加糟糕的境况。他住的博伊尔高地是拉丁裔社区的聚集地,恰好也是移民执法和海关执法局(ICE)巡逻队的重点打击区域。哈维尔说,他在这里住了32年,从未见过如此离谱的事情。移民局的特工随便在街边的墨西哥卷饼摊前停车,甚至能将人带走。这哪里是执法,简直和绑架没什么区别。他的父母已经拿到了永久居留权,虽然他们在美国生活了十年,但因为英语不流利,现在他根本不敢让父母单独外出。
一位在加州从事IT工作的归化公民更是感到不安。即使是在上厕所时,他也不得不随身携带身份证和护照卡。虽然他本应享受作为公民的所有权利,但如今他总感觉不太踏实。这让他想起了9·11事件后的情景,那时因为自己有中东的姓氏,他曾多次被拦下搜身,甚至被赶出了自己的住所。本以为那一轮风波已经过去,没想到如今类似的恐惧又重新袭来。
执法越界,谁来管?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来源于今年9月美国最高法院的一项裁决。保守派法官多数否决了洛杉矶地区的申诉案。在这个案件中,原告指控移民巡逻队凭借种族、语言等因素随意拦人,违反了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这项裁决一出,批评者纷纷表示,这相当于将种族歧视合法化。
大法官卡瓦诺曾表示,合法的美国公民只是会被“短暂询问”,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今年10月,纽约的移民法庭就发生了蒙面特工推搡记者的事件,新泽西州更是发生了企业在没有搜查令的情况下被突袭的事件,甚至连退伍军人都被非法拘留。这种被称为“创伤性执法”的行为,根本看不到什么“短暂询问”的影子。
ICE开展的“运动式突袭”更是让人心生恐慌。白宫的边境负责人直言,这是为了“让每个社区感受到行动”,这种做法本身就有问题。而地方警察与ICE的合作,使得民众连警察也不再信任。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位女性说,她的丈夫是中美洲出生的人,每当她看到警察时,就会感到紧张。如果真的遇到抢劫,她坦言可能都不敢报警,因为谁知道警察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恐惧中的抗争声音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选择默默忍受。67岁的玛丽亚·卡斯塔诺是西班牙裔归化公民,别人都在想着如何躲避,她却选择了公开反抗。她现在开车时,总是把车窗完全打开,放着西班牙语的音乐,并随着旋律唱歌,就是要公开彰显自己作为拉丁裔的身份。她还加入了“不可分割”组织,参与反对君主制的抗议活动。
在佐治亚州,一户家庭的做法更具计划性。他们不仅准备好了所有必要的归化文件,还制作了一份“盟友联络表”。如果家里有人被拘留,就会通过“电话树”系统传递消息,并且在手机上安装了定位追踪应用,互相共享位置和信息。这种被迫创造出来的应急方案,令人感到一阵心酸。
从这些情况来看,美国社会正被这场移民政策撕裂。博伊尔高地的商家因为人们担忧被查处而客流大幅减少,许多家庭为了照顾家人,甚至不得不放弃工作。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困境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了公民权利的重要性,各种自助网络也开始逐渐形成。
身份认同的拷问
特朗普的移民政策不仅改变了许多人的日常生活,更对美国的宪法精神和多元价值观构成了挑战。原本身份证明只不过是身份的确认凭证,现在却成了保命的“护身符”;原本西班牙语代表的是文化的象征,现在却成了抗争的武器。显然,如果种族定性长期被合法化下去,社会信任的根基迟早会被恐惧侵蚀。
尽管民众的抵抗中充满无奈,但这也表明人们的权利意识依然没有消失。毫无疑问,只有重新建立一个基于平等的执法体系,才能让身份证明恢复它应有的意义,让美国人不再为护照担忧,甚至在睡觉时也能放心。毕竟,一个国家的强大,从来不是靠压迫少数群体实现的,而是通过包容和公平。现在这种“你是谁”都要反复证明的局面,真的能让美国变得更好吗?恐怕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