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来聊聊苏联的航母发展。上世纪60年代,面对美国在海军上的巨大优势,苏联意识到自己必须加快航母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在“穗宗”下台后,苏联航母的建设进程明显加快。60年代,苏联建造了两艘排水量为2万吨的莫斯科级航母。莫斯科级航母主要是直升机航母,性能比较有限,不能起降固定翼战机。到了70年代,苏联进入了航母发展的第二阶段,开始研发基辅级航母。
基辅级航母一共建造了4艘,满载排水量为4.3万吨,与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差不多。首舰基辅号于1977年服役,接着1978年二号舰明斯克号服役,1982年三号舰新罗西斯克号服役,1988年四号舰巴库号服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巴库号服役的时间较晚,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设计,相比之前的舰艇,它在各方面的表现更接近后来的库兹涅佐夫级航母。
然而,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的航母家族陷入了混乱的局面。两艘莫斯科级航母提前退役并被拆除,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被划归俄罗斯。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在2002年被卖给中国,后来这艘航母成为了辽宁舰。另一艘未完工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在中途被拆除。
至于基辅级航母,它们的命运更是充满戏剧性。基辅号和新罗西斯克号分别卖给了韩国,后来基辅号又转卖给了中国,而新罗西斯克号则被拆解。明斯克号也卖给了中国。最年轻的巴库号在21世纪初卖给了印度,经过全面升级后,它成为了印度海军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不得不说,基辅级的四艘航母,其命运仿佛与《红楼梦》中的“四春”一般,各自走向不同的结局。
最近,作者查阅了200多本关于《红楼梦》的注解书籍,陷入其中。于是有一个问题浮现出来:既然中国先后获得了基辅号和明斯克号航母,即首舰和二号舰,为何没有将这两艘航母进行升级改造,并将其装备到解放军海军呢?毕竟,基辅级的四号舰目前仍在印度海军服役。事实上,基辅号和明斯克号装备解放军海军,面临着三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首先,基辅号和明斯克号的服役时间都在70年代。到了21世纪初期,这两艘航母已经服役了20多年,舰艇的使用寿命和其他方面的状况都不好,甚至可以说已经非常老旧。从舰艇服役的周期来看,升级这两艘航母并不划算,性价比太低。
第二,基辅号和明斯克号是4万吨级的中型航母。无论从设计理念、舰体布局,还是使用模式来看,这些航母都存在很多问题,属于勉强能用的水平。而到了2002年,中国已经获得了尚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这艘6万吨级的大平台明显比基辅号和明斯克号更先进,拥有更多的潜力。既然有了更好的选择,中国自然不会继续纠结于这两艘航母。
第三,由于基辅号和明斯克号的舰体平台为4万吨级,它们对舰载机的尺寸有很大的限制。中国当时刚刚开始研发歼11C(后来的歼15)舰载机,这些舰载机显然无法在4万吨的航母上使用,难度极大。如果要为基辅号和明斯克号量身定做舰载机,中国就必须考虑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俄罗斯进口米格29K舰载机,另一种是专门为这两艘航母设计一款歼10双发中推版(类似阵风型)。不管是哪一种选择,都不完全符合中国海军的实际需求。
最终,基辅号和明斯克号只能成为展示品,或者被用作博物馆和酒店,无法再投入现役。更何况,参考印度对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的评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时中国没有选择升级这两艘航母,做法是非常正确的。随着中国航母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在山东舰和福建舰的研发上,中国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航母发展特色。中国的航母在很多方面与美国航母相似,但又有着独特的设计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