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最新的生育率出来之后,让我再一次看到了广东的“可能性”,而东北地区果不其然的又落到了倒数位置。
东三省不仅仅是没有人愿意生,就连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了,那东北是不是可以学一学广东的成功经验呢。
为什么每年广东的生育率都名列前茅?东北真的能学广东吗?
生!为什么不生!
《中国统计年鉴2025》看的那叫一个让人信号,全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再次成为了负数,我们正式进入了一个“负增长时代”,中国的出生率已然跟不上死亡率了,社会活力正在以飞速下降。
有人说不生孩子完全就是因为没钱,但现在的生育问题又一次发生了改变,用“穷”或者“富”来解释谁生谁不生已经完全行不通了,你看那些经济发达的直辖市,生育意愿普遍低迷,可镜同样富裕的广东,它的出生率傲视群雄,显得格外“另类”。
我们把出生率的视线放回倒数的城市,黑吉辽赫然出现在眼前,转型阵痛期的东北三省交出了全国垫底的成绩单,黑龙江的出生率仅有3‰。但与此同时,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西藏和宁夏出生率双双冲高至10‰。
这让人不禁要问,如果不是简单的钱的问题,也不是纯粹的压力问题,那到底是什么在改变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生育问题?答案其实藏在“养娃投资”当中,要理解今天的生育困境,我们得先聊聊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r/K选择理论。
简单说,r策略是“以量取胜”,就像鱼一次产下成千上万的卵,不求每个都成活,只求概率。而K策略则是“以质取胜”,人类就是典型的代表,我们倾向于少生孩子,但为每个后代投入巨大的资源,确保其茁壮成长。
问题就出在这里,人类“少而精”的K策略本能让“多生”的念想就少了很多,在过去,极高的婴幼儿夭折率迫使我们的祖先必须多生,才能保证有后代存活下来。但今天,先进的医疗技术让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平安长大。
而且“精养”的标准被无限拔高了,曾几何时,高质量养育意味着吃饱穿暖、健康成长。现在这份清单被无限拉长:学区房只是入门,后面还跟着精英教育、国际视野、情绪价值的供给,甚至连马术和编程都成了许多中产家庭的标配。
当“确保存活”的目标变成了“确保成为精英”时,育儿的性质就变了,它不再是消费,而是一场高风险、高投入的投资,我们的大脑其实是个精明的计算器,面对这场投入巨大却几乎无法保证“胜出”的竞赛,很多人做出了最理性的选择:要么干脆不生,要么就只生一个。
东北困境
将这种“育儿军备”的理论放到东北那片黑土地上,那压力真不是一般的大,东北的超低生育率绝非偶然,它是经济、人口和心态都出现问题之后的必然结果,要知道过去十年里,东北三省的人口总计减少了超过1100万。
仅在2024年这一年,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走出去的人加一起就超过百万,年轻人都往外走,留下来准备生娃的人口数量自然不断萎缩,而对于留下来的家庭而言,精养的成本异常高昂。
东北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开发早,城镇化水平一直不低,大部分家庭都生活在城市里,必须直面城市化带来的高昂养育成本。养孩子早已是一项不折不扣的“重投资”,从教育到日常开销,每一样都考验着家庭的经济实力。
支撑这场昂贵养娃的经济基础却显得有些薄弱,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的产业转型仍在艰难爬坡,对重工业的依赖依旧很深,而能够吸纳大量年轻人的新兴产业却发展不足,就业机会的减少,让许多家庭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变得不那么乐观。
既然没有经济来源,自然也就削弱了他们投入这场“育儿竞赛”的信心,历史的因素也加剧了这一困境,东北比全国平均水平早了整整7年进入人口负增长,这导致其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程度非常深,一个“老人多、新人少、年轻人还往外跑”的恶性循环已然形成。
广东真是例外
全国许多地方都在为生育率发愁时,广东却像一个例外。2024年,这里诞生了113.3万名新生儿,连续五年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年出生人口超百万的省份,广东强大的经济磁吸效应,每年都吸引着海量的外来年轻人口。
就在2024年,广东的常住人口又增加了几十万,其中超过六成来自外省。在深圳这样的城市,人口的平均年龄甚至只有33岁,超过八成的市民都处于适婚适育的黄金年龄,庞大且年轻的人口基数,出生率自然有保证。
同时,广东也在努力降低生育门槛,官方拿出真金白银试图为家庭分担养娃的压力,而且在广东的一些地区,尤其是潮汕,根深蒂固的“多子多福”宗族观念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很少有人有着“富养、精养”的关键,以“量”取胜的思想依然受到尊重和认可。
再加上祖辈普遍参与辅助育儿,极大地分担了年轻父母在精力和经济上的压力,生育率背后真正的密码或许并不在于贫富,而深藏于现代社会究竟如何定义“成功的养育”,当K策略追求“质量”的生物本能。
被社会环境异化为一场残酷的、以阶层跃升为赌注的“精英军备竞赛”时,生育率的下滑,便成了一种无奈却理性的集体选择。人们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害怕无法在这场养娃行动中,给予孩子一个他们认为“合格”的未来。
或许,我们社会努力的方向,不应仅仅是焦虑地盯着那个维持人口替代水平的2.1生育率数字,而是应该更深入地反思如何为“育儿”这件事本身松绑。最终的解决方案,可能不仅在于让人们“生得起、养得起”,更在于创造一个能让父母和孩子都轻松呼吸的社会环境。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