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日,韩国举行了建军77周年的阅兵式,展示了包括K9自走火炮、K2坦克以及“玄武-5”导弹在内的现代化武器装备。然而,最引人关注的并非这些高科技武器,而是韩国总统李在明在检阅台上的讲话——他明确表示,韩国将努力收回驻韩美军的战时作战指挥权。
要理解这一声明的意义,首先要知道,尽管韩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但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来,韩国的军事指挥权一直受到美国的控制,尤其是在战时。这一特殊的局面一直持续至今。
为什么李在明敢提出如此挑战美国的言论?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支持着他的决心?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韩国军队面对北方的猛烈进攻,节节败退。在紧急情况下,韩国政府被迫将战时指挥权交给联合国军,这实际上意味着由美国主导的军事力量接管了韩国的战时指挥。虽然当时这是出于生死存亡的考虑,但这一决定却延续了70多年。直到1994年,韩国才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平时的作战指挥权,但战时指挥权仍然由美军掌控。
这意味着,一旦朝鲜半岛再次爆发冲突,韩国总统和军方无法独立指挥本国军队,必须服从驻韩美军司令的指令。这一问题一直是韩国政坛的敏感话题,每一任进步派总统几乎都会提出收回指挥权的议题。
早在1991年,卢泰愚总统就首次提出收回指挥权的想法;2005年,卢武铉政府也正式向美国提出了相关要求,甚至双方曾达成初步协议,计划在2012年完成指挥权的移交。然而,随着朝鲜频繁进行导弹试验,局势变得更加紧张,亲美的李明博上台后迅速叫停了这一进程。卢武铉在卸任后因被指控腐败而遭调查,最终选择自尽,韩国社会对他留下了复杂的情感。
2017年,文在寅政府再次提出要收回战时指挥权,并制定了“三阶段能力评估”路线图,但由于朝鲜半岛局势变化不断,加上国内保守派的反对,这一计划一直未能实施。
而到了2025年,李在明在竞选时明确表示,若当选总统,他将在任期内完成战时指挥权的收回。此时,背景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韩国的国防预算大幅增加,预计2026年将达到66.3万亿韩元,同比增长8.2%,是朝鲜GDP的1.4倍。此外,韩国军队正在进行改革,重点投资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等先进技术,逐步推进军队的现代化。
更重要的是,韩国民众对美国的压榨已愈发不满。近期,美国以恢复高关税为威胁,要求韩国支付3500亿美元的投资“献礼”,否则就面临25%的汽车关税。与此同时,日本早已与美国达成协议,将汽车关税从27.5%降低至15%。韩国一方面被要求支付巨额投资,另一方面还要遭受美国的指责,这令李在明政府极为愤慨。
韩国虽然提出了对美投资方案,但其中大部分并非直接投资,而是贷款或担保等形式,涵盖半导体、核电、造船等领域。然而,美方仍然不满意,甚至提出更苛刻的条件——由美国主导项目,利润分配初期为五五分,回本后美方占90%。特朗普政府的商务部长曾公开表示:“要么付钱,要么加税。”
在这种明显的经济勒索下,李在明政府作出了强硬回应。韩国总统室政策室长金容范明确表示,美方的要求将对韩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绝不能接受。李在明本人也公开表示,不会签署任何不符合韩国国家利益的协议,并批评美国拒发签证、逮捕韩国工人等行为,指责这些行为是对韩国主权的侵犯。
因此,在10月1日的阅兵式上,李在明在讲话中明确表示,韩国将争取收回战时指挥权。
2025年9月,韩国国会通过了一项重要修正案,决定在2026年9月废除检察厅,并将其分拆为“公诉厅”和“重大犯罪调查厅”。这一改革直接削弱了美国在韩国司法系统中的影响力,也被看作是李在明政府对美国的一次反击。
韩国民众的反应分化,进步派普遍支持李在明的举措,认为这是韩国走向真正独立的必要步骤,主张自主国防,拒绝长期依赖美军;而保守派则担心,韩美关系的恶化可能会影响到韩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合作。
媒体上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韩民族日报》甚至直言不讳地批评美方的“帝国霸权”,质疑韩美之间是否仍然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对于中国来说,韩国的这一“独立运动”也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首先,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韩国逐渐摆脱美国的影响,有助于地区的多极化发展。其次,中韩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空间在不断扩大。如果韩国在军事和外交上更加独立,可能会在中美之间采取更加平衡和理性的策略。
中国一直主张,地区事务应该由地区国家主导,而不希望外来势力干涉。韩国主动推动指挥权回归,并建设自主国防,本质上是在削弱美国在东北亚的影响力,这与中国倡导的“亚洲人自己的事由亚洲人解决”的理念不谋而合。
李在明的选择虽然面临巨大挑战,但也为韩国提供了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他能够稳住局面,推动军事主权回归,不仅能显著提升韩国的国际地位,还可能为中韩关系开辟新机遇。从朝鲜战争至今,美军在韩国的存在已经持续了七十多年,而李在明如今决心拿回属于韩国的军事指挥权,这场博弈虽然不会迅速结束,但韩国已经踏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这不仅是一次迟来的较量,更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