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越南一座总投资11.849万亿越南盾(约合人民币40亿元)的跨海大桥,在通车仅三天后轰然坍塌。桥墩倾覆、桥面断裂的惨烈画面震惊世界,而更荒诞的是,百万越南民众竟将矛头指向中国,要求中方赔偿损失并重修大桥。这场“甩锅大戏”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利益博弈与责任推诿?
故事始于2014年。越南计划在新武与沥县之间修建跨海大桥,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初,越南向中国发出合作邀请,中国工程团队迅速完成勘测并提交施工方案。然而,日本以“超低价+优惠贷款”组合拳介入,承诺提供10万亿越南盾(约合人民币28亿元)贷款,并声称“用更少的钱建更好的桥”,成功截胡项目。
日本接手后,为压缩成本不惜铤而走险:使用劣质混凝土和钢筋,跳过地质勘测与安全评估,甚至在桥面铺设时偷工减料。越南验收时发现,桥体裂缝密布、桥墩下沉、沥青层松散,验收人员怒斥:“日本人在糊弄我们!”日方却冷脸回应:“这钱只能建这样的桥。”双方多次协商无果后,日本直接撤出工地,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烂尾工程”。
面对日本遗留的烂摊子,越南无奈回过头来求助中国。中国工程队不计前嫌接手项目,但发现越南提供的材料严重不合格。中方主动提出以成本价供应优质建材,却遭越南拒绝——为节省开支,越方坚持使用原有劣质材料,并要求赶工通车。
改造期间,中国工程师多次警告:“材料强度不足,必须限制载重!”但越南为尽快收取过桥费,不仅无视警告,甚至允许超载车辆付费通行。最终,大桥在通车第三日因超负荷运载崩塌。讽刺的是,越南民众未反思自身责任,反而集体要求中国“赔钱重修”,将日本企业的烂账强行扣在中国头上。
事故调查显示,大桥坍塌的直接原因有三:一是越南提供的混凝土强度不足,钢筋易断裂,远未达到设计标准;二是为牟利,越南允许载重超标数倍的卡车通行,桥体长期承受非设计荷载;三是越南政府未对日本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监督,验收时仅关注进度而忽视质量。
中国工程队从接手到交付,每一步均尽到专业责任:详细记录材料检测数据、多次提交安全整改建议、交付时明确标注限载标识。然而,越南为短期利益选择性忽视警告,最终自食恶果。
事故发生后,国际工程界对中国团队的遭遇表示同情。英国《工程新闻》评论:“中国工程师在极端受限条件下仍尽力保障安全,已属不易。”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李明辉指出:“越南将责任转嫁中国,暴露了其基建管理体系的严重缺陷。”
面对无理索赔,中国外交部严正回应:“中方仅提供技术指导,未参与核心施工。事故根源在于越方选用劣质材料及超载运营,与中国无关。”这一表态赢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越南的“甩锅”行径沦为笑柄。
越南大桥的崩塌,本质是一场“利益驱动下的集体狂欢”。日本为抢占市场牺牲质量,越南为省钱放任隐患,民众为情绪宣泄盲目索赔——三方均陷入“短视陷阱”。
反观中国,即便遭遇误解仍以专业态度履行责任,展现了“基建狂魔”的技术底气与大国担当。此事件印证了一个真理:基建领域无捷径可走,任何压缩成本、忽视安全的行为,终将付出数倍代价。
越南大桥的崩塌,不仅是工程事故,更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某些国家“利字当头”的短视,也印证了中国基建“质量为王”的信条。未来的国际合作中,唯有以诚信为本、以安全为基,才能避免沦为笑谈。至于那些“索赔”闹剧?历史终将证明:真相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