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对耐力、体力,尤其是后半程的意志力,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一旦身体开始发出抗议,每一步都像是拖着沉重的铅块。
所以,在跑圈那句“无跑量,不参赛”,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跑量的积累,是咱们这些业余跑者必须要上好的基础课程,那么备战一场马拉松,月跑量达到多少才最合适呢?
在我看来啊,月跑量至少得保持在 150 公里以上,而且一周最好有一次 15 公里的长距离奔跑。
不过呢,这也不是绝对的标准。
制定跑量之前,咱得先瞧瞧自己全马的目标成绩是啥?
就拿大众水平来说吧,差不多 4 个小时到 4 小时 30 分钟完赛算是比较常见的,我这月跑量的建议,就是按照这个大众速度来制定的。
但要知道,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月跑量的合适程度可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
不过呢,在备战马拉松的训练计划中,有几个阶段可是一定不能少的!
第一阶段:建立耐力
基础耐力的训练,是为了提升咱们身体的有氧耐力,在马拉松赛道上,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力,跑到 30 公里之后,就很容易出现“撞墙”现象,身体一下子就垮下来了。
想要匀速地跑得更长久,长距离的有氧慢跑那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慢跑方式能够有效增加脂肪转化能量的效率,有研究表明,长期坚持长距离有氧慢跑的跑者,在马拉松比赛中后半程的表现会更加出色。
建议大家每周最低要保持一次 15 - 20 公里的慢跑,而且可以按照最大心率来跑。
最理想的心率状态是每分钟 135 - 140 次,这就既能保证训练效果,又不会让身体过于疲劳。
第二阶段:强化最大摄氧量
当你的耐力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接下来就要给它提升动力,也就是要上强度了。
在跑圈里,公认的“间歇训练”可是强化最大摄氧量的“秘密武器”,它能通过较高的负荷来刺激心率,让跑者提高抗乳酸能力。
建议每次训练的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 95% 左右,每组训练时长保持在 3 分钟,每组间隔的休息时间差不多也维持在 3 分钟。
这样多组重复的训练,能有效强化你的最大摄氧量,坚持间歇训练一段时间后,跑者的最大摄氧量能提升 10% - 15%。
第三阶段:配速训练
当你顺利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后,其实你就已经具备跑马的能力了,这个时候,咱们可以逐渐控制点跑量和训练周期,尽可能在第三阶段多以马拉松配速跑为主,让身体提前适应一下跑马前的配速。
可以参考下图:
如果你的目标是 4 小时完赛,那么就按照 5 分 41 秒的配速来让身体提前适应,这个时候就多跑跑这个配速,让身体形成一种“肌肉记忆”。
总的来说,跑量是基础,但科学地制定备战计划才是至关重要的!
全马的挑战,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不是很难,完全取决于你以什么样的目标来完赛,以及平时跑量的堆积和备战训练的规划。
但有一点大家一定要认清,那就是要了解自己的长跑能力,这三个阶段的训练缺一不可,可不能一味地堆跑量就冒冒失失地报名参赛。
不然上了赛场,后半程的痛苦那可就像是一场噩梦,而这种痛苦给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消耗也是非常不利的。
上一篇:天津大爷头顶“空间站”骑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