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沈阳市第二中学全体师生共同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当威武豪迈的受阅方队和气势恢宏的国防重器在屏幕上奔腾而过, 二中人立即欣喜地发现,这其中竟闪耀着诸多大家倍感亲切的名字和面孔。
从红箭-10反坦克导弹,到东风-17高超声速导弹;从巨浪-3潜射弹道导弹,到歼-20隐形战斗机的“心脏”——涡扇15发动机…… 这些在阅兵仪式上重磅呈现的尖端装备,都凝聚着沈阳二中人的智慧与心血,因为它们的核心研发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沈阳二中校友。
他们从沈阳二中起步,最终走向国家重大工程一线,甚至成为国防科技领域的中流砥柱。这一刻,当他们成为阅兵场上强劲的“二中力量”,不仅是沈阳二中的骄傲,更是沈阳的荣光。
激发报国志:
阅兵盛典蕴藏“二中元素”
当天上午,沈阳二中全体师生庄严危坐,专注观看大会直播。阅兵典礼上,猎猎作响的战旗、铿锵有力的步伐、尖端先进的装备,无不让二中师生心潮翻涌。
制导技术专家、我国反坦克导弹研究领域的先驱者和领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兴治,是沈阳二中1956届校友,作为红箭-8、红箭-9反坦克导弹的总设计师,为中国陆军地面突击力量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祝学军,是沈阳二中1980届校友,东风-17中近程弹道导弹总设计师,以其高超声速突防能力塑造战略威慑新形态;
数十载深耕导弹研究领域的型号总师侯世明,是沈阳二中1957届校友,作为巨浪一、二号潜射弹道导弹的总设计师,为中国海基核反击能力作出历史性贡献;
涡扇15发动机总工程师张勇,是沈阳二中1988届校友,扛起歼-20战斗机发动机研制的重任,打造出战机的“中国心”。
阅兵仪式过程中,当看到二中校友作为核心研发者的先进装备驶过天安门时,许多师生不禁热泪盈眶,现场掌声雷动。“去年,九旬高龄的王兴治院士还回到母校二中与师生们交流,他那句‘国家的召唤就是我的选择,哪里艰苦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让我记忆犹新。”沈阳二中高二年部副主任、“兴治班”班主任张巍巍动情地说,如今观看完阅兵仪式,更加体会到了作为中国人、二中人的骄傲。
此外,还有参与直-20研发的沈阳二中1959届校友胡世良,军乐队中的指挥、沈阳二中2015届校友黄祺茗,演奏者、沈阳二中2014届校友陶冠宇,在广场西侧观礼区观礼的沈阳二中北京校友会秘书长唐艺……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不仅为国家发展建设增光添彩,也彰显着母校二中的非凡实力和家国情怀。
传承爱国情:
引领提升拔尖人才信仰“高度”
盛大的阅兵仪式,尤其是其中蕴藏的“二中元素”,在沈阳二中师生中引发了热烈反响,迅速强烈地激发着学子们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情怀。骄傲的同时,许多人不禁追问:为何一所中学能走出如此多的国防科技领军人物?或许“大气成就大器”的校训极简阐释了答案。
沈阳二中不仅以学业成绩见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更是坚持了七十余载的优良传统。这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学府,早在1949年3月建校之初,首任校长栗玉就确立了“立志与国家民族同甘苦、共命运,要为新中国培养优秀的科学家、学者、工程师,以期与欧美发达国家抗衡”的培养目标。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行业去”这句话如今镌刻在沈阳二中教学楼的院士墙一侧,道出老一辈二中学子的肺腑心声。76年来,红色基因始终流淌在二中人的血脉中,包括8位院士及数以万计的优秀校友在内的二中人,曾经或正在肩负家国使命,在各个领域担当中流砥柱。他们以勇于创新、科技报国的热忱,践行着母校二中培养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的理念。
沈阳二中党委书记胡玉倩介绍,二中坚信,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一要立好“基点”,让资优生在认识自身志趣与优势潜能过程中明晰“大器”的责任所在;二要引好“高度”,强化“大气”人才的信仰支撑。“多年来,学校重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通过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和场景育人,引导学生树立大志向,践行‘大气成就大器’的校训,让‘志在江山社稷,成为国之重器’成为二中学子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她表示。
托举承大任:
脚踏实地筑牢人才培养“基点”
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火焰。沈阳二中的教育实践表明,中学阶段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往往能为学生的一生奠定精神底座。好比嘉木向阳而生,却始终扎根滋养的沃土,近年来,沈阳二中提出“水土丰美,树蕙滋兰”的创新文化主题,“‘少年有志,传承有根’成为沈阳二中人‘弘扬科学精神,承担强国重任’的文化底气。”胡玉倩书记表示。
学校设立了200米的“红色长廊”,展出包括抗战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百年党史雕塑、绘画作品;开设选修课讲解系列精神和党史大事;组织学生到中共满洲省委、“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博物馆等地,开展抗战专题研学活动;开展沈阳抗战故事读书会等,激励二中学生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努力成为勇担民族复兴时代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
沈阳二中党委副书记、校长岳强介绍,近年来,沈阳二中彰显 “科技强国、人文铸魂”特色,把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中国精神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培养更多具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拔尖创新人才。
近年来,沈阳二中还以两位院士校友之名设立“兴治班”和“学军班”,今年更增加了以科技特长为主的、沈阳二中1955届校友陈创天院士命名的“创天班”,以优秀校友的成长路径激励后来者。二中还建有以特色课程开设为主体、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4400平方米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实践基地,有22间专项教室,开设涵盖学生兴趣爱好、专业聚焦符合国家急需的前沿科学课程,将“学以致用、报效国家”的精神深植于教育日常。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唯有“大气”风度,才能成就人才肩负起“大器”重任。从教室到实验室,从校园到阅兵场,沈阳二中人以科技强军、以实业报国,默默为国之长城添砖加瓦,正是这种气度的体现和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