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主打“医研共创”的婴童功效性护肤品牌宝幼BabyPray发布闭店公告,宣布将于库存清空后正式停止运营,全线产品以9.9元低价清仓。
据了解,宝幼品牌背靠新三板皮肤病专科医疗集团,具有深厚的医研背景,但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便濒临离场边缘,令人唏嘘。其背后的经营困境,折射出化妆品行业新品牌在研发与营销、差异化与市场认知之间的平衡难题。
01.
背靠医疗集团
宝幼本应具备发展优势
据宝幼官网显示,宝幼品牌诞生于2023年6月,是京城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城生物”)孵化的专注功能性婴童护肤的品牌,而后者正是国内领先的皮肤病专科医疗集团——京城皮肤医院集团(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城皮肤”)旗下子公司。
京城皮肤2024年年报显示,该集团汇聚有300余名来自全国三甲医院的资深专家构成专家团队,深度参与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近年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篇,国内知名期刊2篇,出版学术专著5篇,具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及科研转化实力,且目前拥有北京、郑州、唐山、徐州四家获卫健委批准的专科医院,2024年营收约为5.14亿元。
作为京城皮肤在功效性护肤品领域的“第二曲线”,宝幼品牌从诞生起就被赋予“医研共创”的核心标签,背靠京城皮肤十多年的皮肤临床诊疗经验与大数据,由皮肤科医师与资深配方师共同研制,定位于解决宝宝湿疹、干痒、泛红、皲裂、红屁屁等常见肌肤问题,以“保佑中国儿童健康成长”为宣传口号,强调产品设计与研发以宝宝安全健康为首位。
从定位来看,宝幼本应具备差异化优势,区别于传统婴童护肤品牌的“温和”标签,它主打“功效性”与“医研背书”,针对婴幼儿常见皮肤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不仅契合当下年轻父母对“专业护理”的核心诉求,更能依托集团背书,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安全”与“功效”的平衡认知,在品牌建设初期就能驶入快车道,具备发展强劲动能。
02.
研发、营销失衡
恶性循环导致闭店
尽管有医研背景的先天优势,宝幼的发展却未能突破“新品牌魔咒”,最终因资金链断裂不得不闭店。究其失败的核心原因,也在宝幼的闭店公告中得到了解答:
“因经营决策失误,过度专注研发而忽视营销,经历,资金都投入在产品上,没让更多人认识我们很遗憾,由于库存和资金的压力,我们已无力经营,将于库存清空后正式闭店”。
显然,宝幼存在经营决策失衡与市场适配性缺失的问题,这种“重研发轻营销”的策略,直接导致品牌知名度极低,在品牌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环境下,无法建立消费者认知,自然无法完成有效的销售转化。
从营销重心来看,宝幼的“医研背景”本应是其核心竞争力,但未能转化为消费者的购买理由,年轻父母在选择婴童护肤品时,更关注“品牌知名度、产品口碑、成分安全性”三大因素,而宝幼未能通过营销将“医研共创”的优势具象化。
一方面,宝幼未充分突显“皮肤科医师参与配方”的核心价值,缺乏临床数据或用户案例佐证产品功效,仅在产品详情页强调“上市公司旗下”的背书,罗列首席顾问头衔、添加成分及权威检测报告,致使消费者对“医研”标签的认知仅停留在概念层面,难以形成差异化购买动机。
另一方面,宝幼的线下渠道协同不足,尽管能够依托京城皮肤的OTC渠道,但未能将医疗场景的信任转化为线下销售的增量,反而因线上曝光不足,导致品牌认知度局限于小范围客群。
这也直接导致了宝幼的线上渠道表现疲软。截至截稿日,尽管宝幼已步入清仓阶段,或能吸引更多“羊毛党”产生购买,但其天猫旗舰店粉丝量仍仅有2825人,在售产品最高销量也仅显示“已售300+”,业绩表现尤为惨淡。
同时,宝幼天猫旗舰店的情况,也暴露出其产品上新所存在的问题。宝幼2023年6月面世时推出4款儿童化妆品,但产品线长期停滞,迄今天猫旗舰店中仅有6个SKU。与之相对的是,宝宝肌肤问题多样,婴童护肤市场对产品创新的需求极高,年轻父母更倾向于选择“针对性强、迭代快”的产品,宝幼的产品更新速度,显然未能跟上市场变化,导致消费者对品牌的新鲜感与关注度逐渐流失。
可以见得,宝幼失衡的研发、营销策略,早已形成“销量低-库存积压-资金无法回笼-无法投入营销”的恶性循环,让品牌的闭店成为必然。国家药监局国产普通化妆品备案平台显示,宝幼的产品备案均已在2025年5月注销,侧面印证了其资金链的紧张状况。
东耳观点:
宝幼的离场,是化妆品行业新品牌“研发-营销”失衡的典型案例。尽管其依托母公司的医疗资源,定位于功效性婴童护肤,但未能解决“如何将医研优势转化为消费者认知”“如何平衡研发与营销投入”等核心问题,最终导致失败。
这一事件给行业带来深刻启示,对于新品牌而言,研发是基础,但营销与品牌建设是生存的关键。只有通过有效的营销推广,将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传递给消费者,建立起品牌知名度与信任度,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存活。
同时,产品迭代速度与渠道布局的多元化,也是新品牌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尤其是在婴童护肤这种“高频刚需”领域,消费者对产品创新与购买便捷性的需求极高,慢一步就可能被市场淘汰。
医研背景虽然是新品牌的“加分项”,但并非“免死金牌”。如何将医研优势转化为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如何在研发与营销之间找到平衡,仍是所有新品牌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