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志远”志愿服务队赴湖北省宜昌市乐天溪镇沙坪村,开展以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地调研。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产业兴旺”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位置。在此背景下,本次调研既是对“以茶兴农、以茶富农”路径的切实探索,也通过沙坪村这一微观窗口,洞察千万乡村凭借特色资源实现振兴的普遍可能。
如果说前期联络与筹划是为工作“夯基垒台”,那么深入一线的本次调研,就是为发展“立柱架梁”。它肩负两大任务:一是为沙坪村摸清现状、厘清瓶颈、拟定茶产业规划,二是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茶产业振兴”模式,为同类地区提供实践参考。队员们走入茶田,亲身感受产业根基;也围坐座谈,在交流碰撞中探寻前路。
沙坪村的十亩茶田绿意连绵,茶农们正忙碌其间。“种茶是辛苦活,更是致富活”,茶农赵大姐头戴草帽,一边说一边熟练地示范夏茶采摘。如今,茶园也用上了新技术,村助理万成龙介绍,田边的太阳能灭蚊灯降低了打药成本,提升了种植效率。一次次重复的“择取”,不仅是制茶的起点,更是茶农生计与乡村产业的根基。
带着一线所见,队员们与万成龙展开座谈,深入探讨茶产业现状与未来。他介绍,目前户均茶农年净利润可达十万元,较早年显著提高。尤其自建一体化加工流程后,村内茶叶产能实现跨越增长——每晚成品加工量由一百斤跃升至近五千斤。茶产业真正成为沙坪村脱贫致富的支柱,2014年整村脱贫与此密不可分。
但他也坦诚当前面临几大瓶颈:其一,人才短缺,村域面积达49.7平方公里,在村3466人中青年多外出务工,土地效益难以最大化;其二,茶叶品质不高,客户覆盖面有限,消费动力不足;其三,本地资源如九四革命烈士墓等尚未开发,发展路径较为单一。
展望未来,沙坪村要实现行稳致远,仍需着力破解品牌力弱、附加值低、交通制约三大挑战。对此可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强化品牌建设,挖掘本土茶文化,推进讲好品牌故事与精准市场定位;二是延伸产业链,开发茶食品、茶提取物等深加工产品,并推动茶旅融合,发展观光与体验农业,实现从“茶叶”到“茶业”的转变;三是积极争取道路改造如“美丽宜道”等项目实施,改善山区交通条件。
座谈尾声,万成龙用三个关键词为村庄振兴定下新调:茶产业升级的“领头羊”、茶农增收的“稳定器”、茶乡困境的“减压阀”。这不仅是沙坪村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其乡村振兴征程上的初心与使命。
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久久为功的接力。“志远”志愿服务队将持续关注沙坪村的蜕变。他们期待,这一片片青翠的茶叶,终将真正成为驱动沙坪村走向富裕、迈向振兴的“黄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