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脉络摆在眼前:华盛顿把关税扛到肩上,对印度一口气叠加到50%,一纸行政令把纺织、珠宝、汽车零部件、海产品等主力出口推到火线上;谈判本该在8月25日至29日继续进行,美方代表却临时取消行程,时间表空转。
另一边,新德里没有后退,外交部定性的措辞很硬,“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莫迪更是公开喊话,买国货、保农民,谁也别想让印度牺牲底线。
还有一个细节容易被忽略:王毅在新德里与莫迪会面,给出的关键词是重启对话机制、深化互利合作、反对单边霸凌、推进边界管控。这一来一回,军事与经贸的线缠在一起,变成了一盘更大的局。
我更关心的是背后的硬约束。印度不是没野心,问题是没油。日耗原油大约550万桶,其中将近九成靠进口,俄乌冲突之后,俄罗斯一跃成了最大供应方,份额上到三到四成的区间,峰值时日均215万桶,最近半年的运行点在175万桶附近。
这不是口味偏好,这是生存逻辑。只要印度的能源缺口没实质改变,俄油就是难以替代的底层选项。于是,美国把俄油当作加税理由,印度把能源安全当作回击的理由,矛盾点就锁死了。
关税怎么打到50%?有两步。7月31日,美方把69个贸易伙伴一网打尽,印度多25%,8月7日生效;8月6日再补一刀,拿“直接或间接进口俄油”说事,再加25%,8月27日落地。
表面上看,目标是贸易逆差和市场准入;从技术角度看,更像是借关税工具做地缘政治的延展,将能源采购与经贸通道绑在一起。这招狠在两个方面:压印度对美市场的依赖度,逼印度在能源采购与对美让步之间做交换。
印度会不会认?短期不太可能。印度驻俄大使已经讲明白了,买对自己最有利的能源,这是14亿人的需求。俄方更直接,不但继续供油、石油产品、动力煤、炼焦煤,还要把LNG做起来,连核能合作、航天技术与本币结算都摆上了台面。
现实效果也很直观,俄油对印有5%至7%的折扣,价格机制上专为印度留了一条缝。在关税与折扣之间,新德里会选折扣,因为那是一条能立刻省下真金白银、稳住油罐车和电厂的路。
美印谈判有五轮了,没结果。美方抓两头:农产品市场准入,乳制品放开;印方守两头:小农经济不能顶翻,乳制业是民生护城河。谈崩的代价,落在出口型产业上。纺织、珠宝、汽车零部件、海产品这几个板块,成本端扛不住,边际订单很容易被越南、孟加拉、墨西哥分走。
惠誉已经敲了钟:如果对印关税长期高于亚洲其他市场,印度6.5%的增速目标会出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出口链条一旦失速,传导到就业和地方财政,紧张感就会放大。钢铁、化工这种上游品类,也会被外部供给转向压出国内价格下行的风险。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关键变量——华盛顿同时在升温与巴基斯坦的关系。美巴重启反恐对话,把“俾路支解放武装”和“马吉德旅”直接打上“外国恐怖组织”的标签;巴军方要员穆尼尔两度与美军高层会面,还进了白宫。你说这只是反恐合作也行,但在印巴刚刚经历军事摩擦的档口,这个节奏对新德里来说就是不舒服。
印度的战场舆论也被戳了痛点:巴方对外宣称击落了包括“阵风”在内的印军战机,印度高层后来在新加坡的场合做了带有承认意味的回应,法国情报人士也释放了“阵风”首战损的信息。这类战术层面的挫折,会放大印度在战略筹码上的焦虑,越发不乐意在对外谈判桌上显得软。
再把镜头拉回王毅的访问。外界容易把这类会见看成外交礼节,我更愿意把它读成一个为新德里“补氧”的信号。对话机制重启,边界管控常态化,敏感点位妥处,有条件的地段推进划界谈判,叠加“反对单边霸凌”的表述,等于给莫迪递了一个可操作的“缓冲垫”。
对印度来说,哪怕只是预期上的缓冲,都能在资本市场、汇率和政策空间上赢得几分喘息。更重要的是,这为印度分散战略风险提供了一个方向:在与美国难产的关税谈判之外,维持与中国的沟通渠道,优先把边界风险按住,把区域供应链的选项打开些。这一点,对军工、能源、基础设施合作的心理预期,有立竿见影的稳定作用。
从军事专家的角度,很多争论其实绕不开三个字:补给线。贸易是广义补给,能源是血液补给,安全是补给线的防空网。印度在这三条线上都需要冗余。
贸易上,50%的关税把对美单线依赖的风险放大到了所有人都看得见的程度;能源上,俄油是现实中的“低价锚”,中东是“高价近邻”,LNG是“中长期杠杆”,三者组合拉不开时,印度经济就会发虚;安全上,印巴态势摇摆,印中边界如果再起风波,外部力量很容易借题发挥。
王毅的到访,恰恰在安全与经贸的交叉口给了新德里一个可调整的支点,这也是莫迪敢于硬扛美方施压的心理底气之一。
有人会问,那印度有没有“硬刚到底”的能力?真要算账,要看美国打到什么强度、打多久。五成关税如果成为常态,印度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会被替换一部分,短周期内靠价格很难抢回来。
局部缓冲的做法已经开始,比如棉花进口关税临时豁免到9月底,这既照顾了美国棉农的诉求,也给印度纺织产业“输氧”。类似的结构性腾挪还会出现,但余地有限。印方能动用的硬工具主要在三个篮子里:能源成本、市场多元化、金融结算。
能源上既要锁定俄油折扣,又要加快中东与LNG的长期合约布局;市场上要用更多自贸协定去撬动替代订单;结算上继续把对俄贸易九成以上的本币化经验拓展到其他伙伴,减少汇率波动和制裁风险。
再看军贸与国防合作这条线,也出现了信号反转。印度国防部长暂停访美,相关美制装备的采购计划按下了暂停键,涉及“斯特赖克”“标枪”和6架P-8I。这不是技术层面的抉择问题,而是谈判筹码的调整。当贸易与能源被拿来做杠杆,军贸自然要被放到同一个杠杆架上。
军购从来不是孤立事务,在多边拉扯中,它要么成为关系的粘合剂,要么成为价格标签。对印度来说,放缓对美军购,一方面释放“我有别的选项”的信号,另一方面给本土军工创造一个缓冲窗口,减少被动挤压。
有人把这场争端简单归结为“俄油惹的祸”。这种说法太省事。更准确的讲法应该是:俄油只是撬动杠杆的把手,杠杆下压的是印度的产业开放与战略站位。
美方的期待很清楚,给农产品开门,给数字和医药更深的准入,减少贸易逆差,同时在俄乌问题上站到更靠近的一边。新德里也很清楚,这个价码要么冲击小农经济,要么触动能源底线,二选一都很难。关税就是在这道难题上加码的工具。
这时候,王毅与莫迪的合拍镜头释放的不是“拉拢”,而是“去风险”。两国确认伙伴非对手、重启机制化沟通、把边界争议留在控管框架中,对新德里来说,等于把北面边界的不可预期性压下去,从而在西向的经贸冲突中多出几分心里承受力。
更直接的好处在供应链层面,印度与中国的工业生态错位明显,电子、医药原料、中间品等链条如果不被政治化,印度出口企业承压也会小一些。这不是哪一方施舍给哪一方的恩惠,这是把地缘政治的噪音调低一点,让企业有空间喘口气。
说到印巴,不绕不过那段战机的风波。巴方的战绩宣告、印度的含蓄回应、法国情报的补刀,把“阵风”拉下神坛的戏剧性拉满。军事上看,这类战果的象征意义往往大过战术意义,但对一国的军心与舆论的冲击,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留下印记。
当外部环境把巴基斯坦的外交热度抬高,印度自然会倾向于在其他方向加厚保险。这也解释了新德里为何在外交层面不断释放“多元平衡”的信号:既不愿彻底撕破与美国的脸,也不愿在俄油上做过大的退让,还要把与中国的对话机制重新挂到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