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一线城市的繁华后,面对上海国企抛来的“橄榄枝”和回到大山做基层公务员两个工作机会“二选一”,当如何选择?时年23岁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戴华丽决定:回乡!
本科毕业那年,她主动报考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在志愿表上填上了唯一选项贵州。“我带着父老乡亲的期许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如今毕业了,更应该带着所学给乡亲们做点贡献。”戴华丽很自豪,因为这份毕业前的承诺她已经实现了。
从刚毕业时因为一点挫折就崩溃的职场新人,到如今村民们交口称赞的“小戴妹妹”,四年多的基层锻炼让她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成长。不久前的高校毕业季,戴华丽受邀回母校作为校友向学弟学妹分享她的成长故事。面对台下的学子,戴华丽最想说的就是:“不必执着于高薪,基层也有青年人的广阔舞台!”
贵州,是报名表上的唯一志愿
戴华丽身材娇小,外表看来柔柔弱弱,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是“倔驴”脾气,“想好了就出发”。
高中时,她考上了位于六盘水市的高中,第一次离开家,走出了毕节市的大山;19岁那年,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她第一次看到“山以外的世界”。大学期间,她同时担任班干部和学院学生会主席。毕业前,她曾在上海一家国企实习,早早收到了企业的转正留用意向。
然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曾经最向往走出大山的戴华丽,在毕业之际,瞒着所有人填报了“西部计划”,决心回到家乡贵州工作。
“我只填了一项贵州,且不接受调剂,就连我的辅导员也是在我面试那天才知道我的决定。”谈起当初的选择,戴华丽依旧斩钉截铁。这份坚定的起点,就藏在她的两位学长学姐的朋友圈里。西藏的雪山、重庆的梯田、驻村的日常以及村民们朴素的笑脸,这一切都深深打动了远在上海的戴华丽。
“‘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生活,比任何风景都动人。”戴华丽感慨,“我的家乡有着绵延的大山,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路。村民们只能种植玉米和土豆。现在,到了我回馈乡亲们的时候了。”
做一颗“螺丝钉”,也要竭尽全力
在23岁生日这天,戴华丽迎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来到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团区委报到。不过,她没想到的是,带着大学四年修炼的软件工程专业技能回乡,却倍感挫折。“团组织工作千针万线,乍一看和我的专业毫无干系。和我打交道的都是长辈,怎么才能让大家信服?”很快,戴华丽就扭转了心态,“既然决定做一颗‘螺丝钉’,就要竭尽全力。”
初到团区委工作,这个年轻的姑娘为了显得更老成,把微信头像换成了“花开富贵”;工作中遇到方言不通,她就多和当地同事聊天,多练“口语”;发现自己业务不熟悉、于是就花费两周时间主动“加餐”,整理完了2年内团区委的所有材料和团员档案,将各种规章制度烂熟于心。
付出得到了回报。第一次在团干部培训会上与70多位基层团干部“网友见面”,会后就有团干部拉着戴华丽说:“没想到你这么年轻讲得这么专业!”
脚踩泥土才是真的了不起
“西部计划”服务满两年后,戴华丽成为了贵州毕节市织金县猫场镇政府的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基层党建、帮扶脱贫户,成了她的工作日常。“大学生来这里,干得长吗”“别问我的收入,你想填多少填多少”“你说的政策我都听不懂,没兴趣”……最初踏上工作岗位,来自村民的质疑不少,但这些并未让25岁的戴华丽知难而退。
村民们听不懂医保政策,她就换成大白话举例翻译一遍;村里留守老人多,从养老保险到养殖补助再到家中小事,无论何时打给戴华丽,她总是第一时间耐心接听;上门调研遇到闭门羹,就带上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反复上门直到打开心扉……猫场镇28个村,她已走过26个。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围着小小的村落,每天走上几万步是常态。
让戴华丽感动的是,从最初频吃闭门羹到人人招呼她“小戴妹妹,留下吃晚饭”,脚踩泥土的过程让她与村民间建立了家人般的信任。谁家的年收入增加了,谁家的鱼腥草收入不错,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村里的一切变化她都了然于心。
工作闲暇时,戴华丽喜欢站在村里的高处眺望家乡。她的家乡在毕节市纳雍县鬃岭镇铁厂村。儿时,从村里到镇上要走上三四个小时山路。戴华丽的爷爷是村小的第一任校长,父亲是村支书,几十年间,他们数次为工作往返其中。如今,这条路已变成平整的水泥路,见证着一家三代人的接力。
“我在工作中晒黑了,也成熟了,父亲看到我的变化十分欣慰。”戴华丽从不后悔当初的决定,“相比在城市挣高薪,能够亲身经历、亲眼见证家乡的富裕更让我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