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懂潮汕话的观众能看得懂《夏雨来》吗?
潮汕方言喜剧电影《夏雨来》于8月16日上映,上映4天内取得突破千万元的票房。在兵家必争的暑期档,小成本电影《夏雨来》凭借鲜明的地域特色杀出重围。
8月18日,《夏雨来》亮相“广东优秀电影观影推荐会”。编剧杨哲霖接受南方新闻网采访,这位来自汕头的青年创作者,阐释了“如何用潮汕话拍出全国都看得懂的电影”。
用方言写剧本:不只是语言,更是文化
潮汕话电影剧本怎么写?
“我们从一开始的创作就把很多潮汕的俗语、俚语加入到剧本之中。”杨哲霖信手拈来一段潮汕俚语:“人海茫茫,善恶参半;有人惜(喜欢),有人卤(憎恶);有人吃猪肉,有人吃菜脯。”这些鲜活生动的潮汕俚语,不仅是“家己人”之间默契的笑点,也是影片突出的潮汕气质的来源。
在潮汕,“夏雨来”是深入人心的文化IP。“30年前,赵曙光老师创作第一部《夏雨来》,便是完全使用地道潮汕方言的喜剧作品。”杨哲霖介绍。将“夏雨来”从电视荧屏搬上大银幕,创作团队延续了对方言的坚持。“整个剧本的创作流程与很多商业片有所不同:我们先用普通话写了一版,剧本框架基本成型后,导演杨清希、主演赵曙光老师等主创陆续加入,一起完善剧本。开拍前演员围读,我们又根据演员特质、人物设定对台词进行调整,融汇了潮州、汕头等地不同口音,更有生活气息。”杨哲霖和另外三名编剧梁诗韵、王珏、陈晓珊均是来自潮汕的青年创作者,对岭南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青年编剧们和赵曙光讨论
除了语言,影片还嵌入了大量潮汕人熟悉的生活细节:工夫茶、红桃粿、英歌舞、铁枝木偶戏……这些元素并非生硬堆砌,而是与情节有机交融,共同完成对潮汕文化深情的影像书写。
喜剧无门槛:快乐有跨越语言的能力
如此“原汁原味”的潮汕文化表达,固然能唤起本地观众的强烈共鸣,但它是否会成为非潮汕观众的理解障碍?
面对这一疑问,杨哲霖信心十足。“潮汕方言自带押韵,又有大量好玩的俚语、俗语。”他承认,全片使用潮汕方言,听不懂潮汕话的观众确实需要借助字幕了解对白,但语言的趣味不止于书面意思:押韵带来的节奏感、语气中的幽默感,配合演员的表演,同样能让观众乐在其中。
“很多喜剧桥段的设计以及一些‘梗’是通俗易懂的。我们并非只靠台词制造笑点,更通过演员的表演、形态举止以及剧情节奏,让观众感到开心。”影片中,无论是夏来碧身手敏捷地痛击侵略者,还是夏雨来口若悬河智斗权贵,抑或是金亮堃和“爹地”斗智斗勇,这些情节所形成的人物反差和喜剧节奏,本身就有跨越语言的能力。“我们的喜剧效果是多方面的。我相信,就算听不懂潮汕方言,观众也能被逗笑。”杨哲霖说。
编剧团队和赵曙光
从“家己人”到“家国情”
电影版《夏雨来》更年轻、更当下,在延续经典小品架构的同时,注入了对时代议题的思考。例如借女主角夏来碧挑战“重男轻女”的旧俗,借夏雨来化解逼婚闹剧体现民间智慧,而以“太爷”为代表的清末腐朽官僚与外国势力勾结的情节,则暗喻晚清社会的黑暗现实。影片结尾,乡民团结一心制服恶商西蒙,守护龙湖镇,更彰显出普通人守望相助的力量。
杨哲霖选择用一句潮汕方言点明《夏雨来》的内核:“家己人,打死无相干”,意思是为了自己人,就算两肋插刀付出生命也值得。如果说语言、民俗是潮汕文化最为直观的体现,那这种团结和义气,便是《夏雨来》电影最动人的内核。“我们没有把这句话写到电影中,但这是贯穿整部电影的精神主线。这是潮汕人团结一致对抗外敌,在守望相助上生发出的家国情怀。”
电影中,孩子扔出的英歌槌击落了外商西蒙的手枪,这一幕极具象征意义:英歌舞不仅是民俗表演,更成为抵御外侮、守护家园的精神符号。而这种情感,显然超越了地域。
《夏雨来》喜剧外壳之下的家国情怀,并不只属于潮汕人。它通过一地的风物与人情,唤起了跨越地域的共鸣。《夏雨来》的在地性,最终抵达的是普世的民族情感。
2024年,《夏雨来》入选广东青年电影人才培养“繁星计划”项目。一年后,《夏雨来》与观众见面。108分钟的电影,方言并未成为理解的阻碍。相反,陌生语调和独特表达反而为观众增添了新鲜有趣的体验。即使不能字字听懂,观众反而更专注于捕捉表演的张力、节奏的妙处,以及影像本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