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帝执政的61年里,准噶尔汗国从未被彻底击败,康熙帝所打败的只是已经背离其部族的噶尔丹。自从康熙初期,准噶尔汗国在噶尔丹的带领下逐渐崛起,并与清朝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冲突。这场战争一直延续了将近70年,跨越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朝代。换句话说,准噶尔汗国在清朝最为强盛的时候,依旧与清朝维持着相当长时间的对峙。
通过绿色标示的地图可以看到,漠北和卫拉特蒙古地区是准噶尔汗国的主要活动区域。尽管在康熙的统治下,清朝在战略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始终未能完全消灭准噶尔汗国的存在。康熙所成功击败的噶尔丹,仅仅是准噶尔汗国的领袖,而不是整个汗国本身。噶尔丹在被击败时,已没有外部援助,其后路完全被切断,甚至连原本的根据地都被敌对部落占领。面对如此困境,康熙最终决定亲自三度征伐,才将噶尔丹彻底打败。然而,即便如此,康熙的胜利仍然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算得上是耗尽全力的艰难胜利。
清朝占领中原后,满洲八旗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清王朝的统治力量。不同于中原历代王朝,清朝由渔猎民族起步,具有更强的边疆控制能力,他们不仅稳固了东北的统治,还将广阔的蒙古草原纳入了自己的版图。清朝在统治的整个过程中,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始终未曾对朝廷的统治构成实质性威胁。
然而,在这一切似乎渐趋平静的时候,西部的局势却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卫拉特蒙古四部崛起,在准噶尔部的噶尔丹领导下,建立了一个强盛的准噶尔汗国。这一汗国直接威胁到了清朝对西北和蒙古地区的统治。与许多游牧民族的政权不同,准噶尔汗国的存在几乎持续了70年,且期间不断得到沙俄的支持。这个具有现代火器的准噶尔汗国成为了清朝鼎盛时期的最强对手。
准噶尔汗国能够持续抵抗清朝的压力,地理位置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7世纪,卫拉特蒙古四部在新疆和中亚地区逐步崛起,而此时,沙皇俄国也正在扩展其势力范围,逐渐侵占西伯利亚地区。准噶尔汗国处于这两大帝国的交界处,地理上的重要性使得它能够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噶尔丹深知清朝和沙俄的强大影响力,因此,他将准噶尔汗国的外交战略定位于与沙俄的联盟,以此对抗清朝。
沙俄在这个时期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火器装备,其军队中配备了大量火枪和火炮,这些先进的武器成为准噶尔汗国的得力助手。尽管准噶尔汗国内并未发展出工业体系,但依靠火器的支持,噶尔丹的军队在与清军的多次交锋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正是这些火器,成为了清朝难以突破准噶尔防线的重要障碍。
因此,康熙帝与噶尔丹之间的战争并非轻松简单。噶尔丹在建立准噶尔汗国后,迅速与清朝发生了直接的军事冲突,而且多次占据主动。康熙皇帝为平定西部的骚乱,三次亲征漠北。尽管每一次都取得了胜利,但清军与噶尔丹军队之间的战斗从未轻松顺利,清军也经历了几次失败。
在面对噶尔丹的威胁时,康熙的考虑远不止是军事上的胜败。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还要应对来自沙皇俄国的威胁。沙俄的扩张野心使得他们一直在背后支持噶尔丹,挑起与清朝的冲突,试图在两方交战后渔翁得利。康熙深知沙俄的险恶用心,因此,即便在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两次胜利后,依然选择在《尼布楚条约》中向沙俄做出妥协,放弃了大部分领土。这一决定,部分原因是因为康熙希望集中精力解决准噶尔问题,同时避免在两线作战中承受更大的压力。
雅克萨之战的胜利虽然在名义上让清朝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康熙考虑的却是如何迅速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避免在东北和西北同时与强敌作战的风险。因为在那个时期,清朝面临的最大威胁并非来自沙俄,而是准噶尔汗国数十万强大的骑兵。如果两线作战,清军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无疑是巨大的。最终,康熙与噶尔丹的战争从未轻松过,而在这场长达数十年的对抗中,康熙做出了许多艰难的决策,其中包括与沙俄的妥协与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