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张同
一次性浴巾、次抛精华、高铁一次性座椅套……在消费清单不断更新的今天,“次抛”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关键词,甚至一再登上热搜。
所谓“次抛”,即以低价、定量、便捷为特点的一次性消费品,不讲长久,只求此刻合适。近年来,这类商品在护肤、居家、出行、娱乐等多个场景中迅速流行开来,俨然形成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次抛护肤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亿元,次抛精华尤为火爆。市场火热的背后,正是年轻人“谨慎消费态度”的一种写照。从“用一次就扔”的内裤,到“试一回再决定买不买正装”的护肤品,这类产品既降低了年轻人尝试的门槛,也提供了一种“有掌控感的选择自由”。
这种自由,恰恰切中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在高频变动的职场节奏与流动居住之间,许多年轻人早已习惯了“今天在北京,明天飞广州,后天或许就在西安出差”。传统意义上的稳定与持久不再是日常,取而代之的是短暂但高效的“即用即抛”,次抛物品正好嵌入了这种生活逻辑。
此外,卫生焦虑也是助推年轻人“次抛热”的重要原因。公共空间的洁净度难以掌控,携带自用物品成了不少人的选择。从高铁旅途中自带坐垫,到健身房使用一次性洗漱包,种种行为体现出一种对边界与自我空间的主动把控。而次抛产品提供的,正是这种“用得安心、扔得干脆”的精神安慰。
另外,次抛消费的流行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在消费心理上的一种微妙转变:既向往品质生活,又对“长期承诺”心存犹疑。一支支试用装的精华、一个个小巧分装的洗护产品,构成了一种可控的精致体验。这种灵活性,正好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可控感和性价比的追求。
与此同时,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的算法推送也在放大“次抛美好”叙事。一条条“空瓶记”“每日安利”“懒人好物”的短视频,也将生活切片并包装为可消费的产品。碎片化的内容叠加“低价试错”机制,使得“次抛”产品在庞大的信息流中更容易完成“种草——拔草——复购”的闭环。可以说,对品牌而言,“次抛”不再只是产品规格的变化,更成为一种新的营销叙事。
不过,当“次抛”成为习惯,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资源浪费、质量参差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一次性内裤相关投诉就超过600条,主要集中在材料劣质、气味刺鼻、皮肤过敏等问题。此外,央视315晚会也曾对相关乱象进行曝光,引发社会关注。一旦低质量的“次抛”充斥市场,便利就会变成另一种“割韭菜”。
更深一层的担忧则来自消费观念本身的变化。当“用完即弃”成为处理事物的主流方式,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长久事物的耐心与责任。人们在追求即时满足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放弃了与物品、甚至与人之间建立深层关系的机会。
当然,也无须对年轻人的次抛消费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在“高压”“碎片”“流动”充斥日常生活的当下,次抛消费的确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应对复杂生活的方式。而合理引导、规范市场、推动质量提升,才是让“次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进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