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沙俄作为一个老牌列强,其国际地位几乎可以排进全球前五位,尤其是在拿破仑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之间的时期,沙俄无疑能够与英国争夺世界强国的第一位置。其陆军无可匹敌,但海军却长期处于劣势,这也促使了沙俄在寻找出海口方面的极大努力,意图建立一支能够与英国海军匹敌的海上力量。然而,英国的海军虽然强大,但其陆军力量却相对较弱,正因如此,英国很少在陆地上与沙俄发生直接冲突。
沙俄和英国这种互为补充的关系,导致了双方在欧亚大陆的长期博弈。沙俄不断利用陆军的优势向外扩张,而英国则依托强大的海军,稳固了在欧亚大陆的各大沿海地区。因此,每当沙俄想要争夺一两个重要的出海口时,往往都能看到英国的身影在海岸线上坚决阻止他们的进展。有些人甚至认为,如果没有英国的干预,整个欧亚大陆可能会被沙俄一统,那时英国会陷入孤立,地球上的大部分区域或许都会成为沙俄的领土,甚至是俄语的天下。虽然这样的说法听起来有些夸张,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亚洲很有可能在当时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
奥斯曼土耳其曾在15世纪到18世纪的历史上处于鼎盛时期,控制着55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领土,涵盖了今天的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约旦、埃及、希腊及巴尔干半岛的几乎所有国家。如果沙俄能够消灭奥斯曼土耳其并吞并其土地,那么沙俄的地盘将极大扩展,获取极大的战略利益。因此,沙俄自17世纪起便与奥斯曼土耳其展开了长达200多年的战斗,目标明确——夺取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
最初,沙俄处于不利地位,但随着时间推移,沙俄逐渐占据了上风。许多曾属于奥斯曼的黑海北岸和东岸地区相继被沙俄占领。到1853年,沙俄试图一举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夺取巴尔干半岛并控制地中海沿岸的战略位置,但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得到了英法联军的援助,沙俄惨败,不仅未能达成目标,还失去了黑海海军的控制权。
1877年,沙俄再次发动进攻,这一次奥斯曼土耳其未能获得外援,最终败北。然而,沙俄的进攻势头再次被英国阻止。当沙俄军队接近君士坦丁堡时,英国海军再次出现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并宣称无论如何都要保卫君士坦丁堡。这使得沙俄的计划再次受挫,最终未能吞并奥斯曼土耳其。
在奥斯曼土耳其难以征服的情况下,沙俄的目光转向了邻近的波斯(即今天的伊朗)。波斯的综合实力与奥斯曼土耳其相比显得较为薄弱,因此沙俄认为征服波斯并非难事。自1804年起,沙俄便开始了对伊朗的军事进攻,特别是对伊朗在外高加索地区的领土——今天的阿塞拜疆的占领。经过两次俄伊战争,沙俄在1828年最终战胜伊朗,强迫其割让大片领土。至此,阿塞拜疆地区成为沙俄的领土,而伊朗境内的阿塞拜疆人数量多于阿塞拜疆本国人口,成了该地区的另一大民族问题。
然而,沙俄入侵伊朗的梦想很快又被英国人打破。1856年,英国曾因克里米亚战争入侵伊朗,并在战后使伊朗成为半殖民地状态。此后,英国对伊朗事务的干预使得沙俄无法完全控制该国。1905年,沙俄在日俄战争中败北后,英国再次介入伊朗,与沙俄划分势力范围。沙俄控制了伊朗的北部,而英国则占据了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则成为双方的缓冲区。这样,沙俄对伊朗的野心也随之破灭。
沙俄的扩张并未止步,接下来它把目标对准了中亚。19世纪中期,沙俄军队逐步征服了中亚的多个汗国,尤其是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和希瓦汗国等。通过这场征战,沙俄在30年内占领了400万平方公里的中亚领土。当沙俄企图继续向南推进至土库曼地区时,英国再次采取行动,强烈反对沙俄的扩张。1885年,双方签订协议,沙俄可以占领土库曼地区,但不得进一步进入阿富汗和印度。
沙俄的野心并不仅限于中亚,它也将目光投向了东北亚,尤其是清朝的外东北地区。自1864年起,沙俄陆续从清朝夺取了5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甚至在1895年后进一步扩展,占领了帕米尔高原的部分区域。为了阻止沙俄威胁到英属印度,英国与沙俄签订了协议,将瓦罕走廊作为缓冲区,并确保这一地区不被沙俄控制。
然而,沙俄并未放弃对东北的争夺,1897年,沙俄以协防的名义强行租借了旅顺口并占领了大连。沙俄的这一举动引起了日本的强烈反应,因为日本同样盯上了东北这个战略要地。最终,在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沙俄败北,不得不退出东北,并在亚洲的野心再次遭遇英国的干预。
英国对沙俄的制约可见一斑,至今依然影响着俄国与西方的关系。最近的俄乌战争中,英国再次站在乌克兰一方,支持其抵抗俄罗斯的侵略。俄国的愤怒与反抗可见其长久以来对英国干预的深刻记忆,也显示出两国在历史上的深刻矛盾。如果没有英国的持续干预,沙俄或许早已实现其全球霸主的梦想,尤其是在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