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到进急诊!福建男子出门一趟,全身起红斑水疱!竟是因……》
福建一男子出门一趟后,竟遭遇了意想不到的状况。他归来时,全身突然起满红斑水疱,疼痛难忍,无奈之下只得进入急诊。这突如其来的症状让他和家人都惊慌失措。经过一系列检查,原来是他在外出时接触了某种过敏原或感染了特定病菌。这种情况给男子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让人们意识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可能隐藏着未知的危险。希望大家能提高警惕,避免类似的意外发生,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60岁的王先生(化名)近日因尿路感染前往医院就医,医生给他开了抗生素左氧氟沙星。
可谁能想到,这药吃下去后,竟引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严重晒伤!
原来,在服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每日0.5g)的第3天,王先生在晴朗天气下进行了约2小时的户外活动,且未采取任何防晒措施。活动结束后不久,他的面部、颈部和前臂皮肤出现大片红斑,并伴有明显的灼热感。次日症状加重,红肿区域甚至冒出疼痛的水疱。
王先生赶忙前往某医院就诊,医生初步诊断为“过敏性皮炎”,并为其开具了抗过敏药物。服用抗过敏药后,症状略有缓解。
当晚,王先生仍继续按原剂量服用了左氧氟沙星。不料,这一举动导致其皮肤症状剧烈反弹,程度急剧加重。王先生不得不紧急前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急诊科。
急诊医生结合其用药史和阳光暴露史,最终锁定“罪魁祸首”——左氧氟沙星引发的光敏反应。经激素、抗过敏药及外用药联合治疗,王先生的症状才得以控制。更换抗生素一周后,王先生皮肤虽好转了,但留下了难以消退的色素沉着。
夏季多发,这类人群更容易中招
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夏季紫外线强烈时,皮肤科接诊的药物性光敏反应患者显著增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药剂科药师郑雯绮解释,药物诱导的光敏反应是药物与阳光共同作用引发的皮肤问题,最常见的光毒性反应会在日晒后数小时内导致曝光部位出现红斑、水疱等严重晒伤样症状,愈后可能遗留色素沉着,需要数周至数月才能消退。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药物诱导的光敏反应更容易发生在肤色较深的人身上,且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郑雯绮表示。此外,儿童皮肤娇嫩、户外活动多,老年人皮肤修复能力下降,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上述光敏性药物的可能性较高,户外工作者因长时间暴露于日光下,也属于光敏反应的高危人群。
需警惕的光敏药物清单
除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外,以下药物也需特别注意:
抗生素: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磺胺类、伏立康唑;
止痛药:酮洛芬、吲哚美辛;
利尿剂:氢氯噻嗪、呋塞米;
降糖药:格列美脲等磺脲类;
心血管药:胺碘酮、硝苯地平;
其他:部分抗肿瘤药、维A酸、中药补骨脂素。
如何避免光敏反应
郑雯绮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服用这类易产生光敏反应的药物期间应注意:
严格避光:服药期间及停药后5天内,避免上午9点至下午5点紫外线最强时段外出。
物理遮挡:出门穿宽檐帽、长袖衣物,撑遮阳伞。
选对防晒霜:光敏反应多由UVA(长波紫外线)诱发,需选择广谱防晒霜。
忌口光敏食物:如芹菜、香菜、柑橘等可能加重反应。(往期报道:“全身红斑又肿又痛!“福州女子紧急送医!原因意想不到…医生:每年都有人中招)
防晒措施通常可以有效避免光敏反应发生。郑雯绮提醒,一旦出现红肿、灼痛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切勿自行涂抹药膏;严格避光,连室内靠窗位置也需远离;冷敷舒缓,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袋轻敷患处,避免摩擦。
许多常用药潜藏光敏风险,患者服药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主动咨询医生,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