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次加大对全球贸易的压力,特朗普政府在其第二次执政中,将贸易关税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尽管欧盟本试图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冯德莱恩曾希望能通过协商达成协议,但却不得不面对美国威胁将关税基准从10%提升到15%,甚至有可能达到30%的困境。德国领导人终于无法忍受这种压力,发出了强硬的警告:“如果要打,就来。”从此,北约的“后院”再也不再平静。
2025年,特朗普重新掌权后,迅速恢复了“美国优先”的战略,而这一次,他的重点锁定了欧洲。2月13日,特朗普政府宣布,所有进口商品将被征收10%的“互惠关税”,美国财政部声明指出,全球对美出口的商品普遍征收不平衡税率,长期以来美国处于不利地位,现在必须通过加税来维护公平。
表面看,这似乎是美国向全球施加统一压力,但实际上,最先受到波及的还是欧盟。美国消费者青睐的欧洲商品种类繁多,包括汽车、化妆品、药品和葡萄酒等,而欧盟出口最依赖美国市场的国家正是德国。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对美出口额达1570亿欧元,其中四分之一为汽车类产品。若加税,宝马、奔驰、大众等德国汽车品牌无疑将成为首批受害者。
随着3月27日特朗普再度加大政策力度,宣布对欧盟进口的汽车加征25%的额外关税,德国工业界震动。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迅速发声,警告此举将导致至少10万个德国制造业岗位丧失。而就在欧盟尚未做出充分回应时,7月21日,美国财政部再度发布消息:计划将关税基准进一步提高至15%至30%,并要求欧盟在农业关税、开放本地市场以及限制中国在欧投资等方面做出更多让步。
这并非突如其来的冲击,而是美国通过一系列步骤,逐渐逼迫欧盟表态。在特朗普看来,欧盟内部存在博弈空间,正如他所观察到的,欧盟若先分裂一个阵营,那么对中国的“整体防线”也将变得脆弱。德国作为欧盟的核心国,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也最先发声。德国《商报》指出,特朗普的真正意图并非寻求贸易平衡,而是通过扰乱欧盟产业链结构,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
欧盟迅速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冯德莱恩虽然主张继续谈判,但面对美国步步紧逼的策略,她的谈判空间和策略逐渐难以维系。更为关键的是,美国的态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贸易讨价还价,而是采取“以压促谈”和“以战代谈”的强硬姿态。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欧盟不得不调整战略,不再仅仅依赖“拖延”和“劝导”,而是加速了“防守”和“反制”的战略部署。
尽管美方的压力层层加码,冯德莱恩仍然一度尝试走温和路线,继续通过妥协与谈判寻求解决方案。她在多个场合表达了,欧盟愿意适当调整部分农业和数字经济政策,以换取避免进一步的恶性关税。她寄希望于通过建立“规则型贸易框架”,例如设立高层对话机制、关税协调委员会等方式,拉住特朗普政府“理性”的一面,并试图借助英国、意大利、荷兰等对美态度较软的国家形成支持。
然而,特朗普并没有打算按照规则来玩。他的财政部长耶伦明确表示,如果欧盟拒绝接受15%以上的“基准关税”框架,美国将毫不犹豫地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启动“数字税反制”和“废止能源协议”等连锁反应。换句话说,冯德莱恩的温和派路线已被美国强势架空。
在这场谈判进行的同时,美国商务部提出了新的威胁:如果欧盟继续与中国在半导体领域深化合作,将被视为“敌对经济行为”,并可能成为“贸易优先审查”对象。冯德莱恩深陷两难境地,她不仅要平衡欧盟市场的规则和成员国利益,还面临来自德国、法国等核心国家产业界的持续反对。她在欧盟内部的权威和支持也逐渐受到挑战。
德国成为第一个打破沉默的国家。7月18日,德国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安·林德纳在G7财长会上公开表示:“如果美国无意对话,那么就让他们尝尝贸易战的苦果。”这一表态迅速在西方媒体中引起轰动。德国工业联合会和工商会也支持这一立场,表示德国不能在关税面前退让,如果美方执意挑起事端,德国有能力通过欧盟平台进行反击。
冯德莱恩原本计划在8月上旬前往华盛顿进行最后一轮关税谈判,但随着德国、法国等国强硬表态,谈判的基础变得极为脆弱,欧盟内部随之陷入了激烈的路线争论。法国主张直接动用欧盟的反胁迫工具(ACI),发布针对美国的反制清单,涵盖农产品、航空配件和大数据传输通道等。而德国则更倾向于集中精力应对汽车、工业品和化学品等领域的关税冲击。
同时,匈牙利、希腊等较为弱势的经济体则担心激化矛盾,主张“边谈边审”,尽量避免与美国彻底决裂。然而,在关键时刻,欧盟的核心成员已决心不再回避冲突。这种内部分裂使得冯德莱恩的外交策略愈加艰难,她一方面需要应对美方的压力,另一方面则要调解欧盟内部的分歧。
民意的变化也对欧盟的决策产生了影响。德国的民调显示,近65%的选民支持对美国展开贸易反制,法国方面的数字更高,达到72%。德国《明镜》周刊指出,欧盟如今面临的,不仅仅是贸易政策的挑战,还是联盟机制的考验。如果不能在此次关税危机中展示团结与反制的能力,欧盟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将受到严重削弱。
随着美国提出30%关税的可能性,欧盟再也按捺不住了。7月21日,欧盟贸易部长紧急召开会议,探讨应对特朗普可能采取的更严厉措施。此次会议的主题直指一个问题:如果特朗普兑现威胁,欧盟如何反击?
在这场危机中,欧洲不仅仅面临着美国的经济压力,更是在重新审视与美国的整体战略关系。德国和法国联合提出,未来5年内,将减少对美高端商品的采购比例,逐步加快与亚太及中东市场的贸易布局。部分国家呼吁成立“欧洲关键产业保护基金”,以扶持本地的芯片、医药和电动车产业,减少对外部供应的依赖。
尽管部分国家如匈牙利、希腊、葡萄牙等,出于对美国反制的担忧,主张给予更多的谈判时间,但在此关键时刻,欧盟核心国家已决定不再回避冲突。整体来看,欧盟的反制策略并非仓促出台,而是逐步推进,既在舆论上巩固内部团结,也通过外交手段争取与日本、加拿大等盟友共同应对特朗普的压力。
这场美欧贸易冲突,不仅是两大经济体的对抗,更可能引发全球经济秩序的深刻变化。德国和法国等国的出口行业将遭受重创,而美国的农业和高科技行业也不容乐观。预计,如果欧盟全面反制,美国农业部年出口损失可能达到220亿美元,波音公司也将失去部分订单。
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全球供应链的重构。美欧裂痕可能推动亚洲和中东市场成为新的贸易中心,而中国、东盟和阿联酋等地区或将在下一轮全球经济重构中,获取更多的话语权。正如德国经济学者所言:“这场博弈没有赢家。”最终,受伤的将不仅仅是德国和美国,全球经济秩序也将被彻底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