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即将迎来一场重要的高层会晤,但令人疑惑的是,欧盟为何仍选择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他们到底盘算着什么?又为何外界普遍认为欧盟此举极为短视呢?
近期,关于中欧是否会在不久后举行最高级别会谈的讨论不断升温。终于在21号,中方给出了明确回应:外交部宣布,欧理会主席科斯塔和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将于24号访华,与中方领导人展开会晤。距离现在,仅剩三天左右时间。
毫无疑问,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在当前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全球贸易环境趋紧的背景下,中欧能够开展重要会谈,有助于双方凝聚更多共识,增强对抗美国霸权的筹码。尤其是对如今被美国重点盯上的欧盟而言,中国的支持显得尤为关键。另一方面,领导人会晤往往具备战略引领的作用,能够深化双方关系,增强互信。这对欧盟帮助极大。首先,中国市场本就是欧洲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这次重要会谈将助力欧洲企业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其次,欧洲企业对中国稀土资源高度依赖,此次会谈或许会促使中国放宽对欧盟出口稀土的相关限制。总体来看,这场中欧会谈更多体现出中国愿意给予欧盟一个机会,欧盟可望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就在科斯塔尚未踏上访华旅程之际,欧盟却突然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报复措施。细数其过失,真是相当多:首先,冯德莱恩公然指责中国存在“不当市场补贴、出口管制、产能过剩”等问题,泼脏水的意味极浓;其次,欧盟以“涉俄”为由,在对俄第18轮制裁中,对两家中国银行进行了惩罚性制裁;最后,欧盟还对中国医疗器械厂商下达禁令,禁止其参与500万欧元以上的公共招标。对此,我们应如何解读?
首先,冯德莱恩对华泼脏水的指责颇为可笑。所谓“中国存在不当市场补贴”,实则与事实严重不符。美欧才是“不当补贴”的老祖宗,波音与空客长久的补贴大战便是明证。虽然双方都不愿承认补贴行为,但彼此指控对方投入数百亿美元的补贴资金毫无争议。所谓“出口管制”,不过是针锋相对的回击,美欧利用“巴统”这个极不公平的机制,将高端科技长时间拒之中国门外。至于“产能过剩”,不过是欧盟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事实上,产能越大,企业竞争力反而更强,因为庞大的产能可摊薄研发成本,从而降低单件产品价格。此外,规模效应的发挥也有助于压缩成本。因此,中国产品价格低廉、质量不俗,令竞争力薄弱的欧洲同行难免心生敌意。
其次,欧洲这番做法名义上打着“公平”旗号,实际上却是行“霸权”之实。它指控中国银行“协助俄罗斯”,但至今没有拿出任何确凿证据,仅凭片面说法便对中资银行出手,这种霸道做法与美国前国务卿“洗衣粉”事件惊人相似,当时中方亦坚决反对。欧盟借此制裁中国银行,意在迫使中俄“分手”。但必须认识到,中俄之间存在合法合作关系,不会轻易受第三方左右。欧盟这种算盘注定难以奏效。相反,若欧盟继续借此荒唐理由干涉中国内政,侵犯中国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的权利,中方或将采取相应反制措施。
最后,欧盟作为欧洲人民的合作机制,本应服务于欧洲利益,而非为他国利益效劳。今年已有奔驰、空客、赛诺菲和飞利浦等四家欧洲企业的CEO选择访华,明确表达加大开拓中国市场的决心。如果欧盟继续在中欧经贸关系中掺杂安全问题、意识形态争论等杂乱因素,极可能损害像空客和奔驰这类欧企的核心利益。目前,欧洲企业界已经用实际行动为欧盟指明方向,欧盟应更多倾听本国企业的呼声,真正走向战略自主和务实合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