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以为美欧关税谈判即将柳暗花明时,特朗普政府突然变脸,将欧盟逼到了墙角。7月20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独家爆料,特朗普要求欧盟接受对大多数欧洲商品征收15%或更高的"基准关税",远超欧盟此前妥协的10%方案。更令人意外的是,向来对美妥协的德国突然"硬气"起来,欧盟委员会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更是直言"所有选项都在桌上"。这场贸易博弈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算计与较量?
美国的"极限施压"与德国的"忍耐极限"
这场贸易争端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今年3月。当时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所有外国制造的汽车及零部件征收25%关税,并扬言若90天内未达成协议,将对欧盟输美商品加征关税至30%。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欧盟委员会提出"关税对关税"方案:只要美国将欧盟汽车关税降至20%以下,欧盟就取消对美汽车10%的关税。这一方案已经让德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对美出口占欧盟对美总出口的30%,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占比超过60%。
特朗普(资料图)
但特朗普政府显然不满足于此。7月中旬,美国突然要求将基准关税提高至15%-20%,并维持汽车关税在25%的高位。这一要求彻底激怒了德国。一名德国官员向《华尔街日报》表示:"如果美国想要战争,那么他们就会得到战争。"更令人吃惊的是,欧盟已经开始准备"四管齐下"的反制措施:包括数字服务税、限制美企进入欧盟公共采购市场,以及此前已批准的210亿欧元和拟议中的720亿欧元两轮反制关税清单。
白宫为何如此"淡定"?
面对欧盟的强硬表态,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接受CBS采访时却表现得异常乐观。他坚称"相信会达成一项对美国有利的协议",这种态度与欧盟的紧张形成鲜明对比。为什么白宫如此自信?
首先,经济数据揭示了美国的底气所在。2024年数据显示,美欧贸易额高达1.68万亿欧元,占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的近30%。但更关键的是,美国对欧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商品领域,而在服务贸易方面,美国对欧顺差高达2800亿欧元。这意味着欧盟若全面升级贸易战,将面临比美国更大的经济损失。
默茨(资料图)
其次,欧盟内部的分歧给了美国可乘之机。法国总统马克龙一直呼吁采取更强硬立场,甚至建议动用欧盟的"反胁迫工具"(ACI)来限制美国公司。但中东欧国家如波兰则因依赖美国安全承诺而持谨慎态度。德国虽然态度转硬,但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仍对贸易战后果心存忌惮。
德国"变脸"背后的经济账
德国态度的突然转变耐人寻味。此前,德国一直是欧盟内部主张妥协的主要力量。2024年数据显示,德国汽车工业每年向美国出口超过200万辆汽车,创造约500亿欧元的产值。若接受美国的新关税要求,德国汽车业将面临约50亿欧元的额外成本。
但更让德国担忧的是美国的"得寸进尺"。从3月的25%汽车关税威胁,到4月的20%基准关税要求,再到7月的15%最低关税方案,美国的要价不断攀升。一名欧盟外交官向《金融时报》表示:"美国暗示将征收15%或更高的关税,汽车关税预计将保持在25%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妥协只会让德国付出更大代价。
欧盟反制措施的底气与局限
欧盟准备的"四管齐下"反制措施看似强大,实则存在明显局限。首先,已批准的210亿欧元反制关税清单暂缓至8月6日执行,拟议中的720亿欧元清单尚待批准。这意味着欧盟的反制措施在时间上已经落后于美国的关税威胁。
欧盟(资料图)
其次,非贸易领域的反制措施效果存疑。限制美企进入欧盟公共采购市场的提议虽然强硬,但实际操作中可能面临法律挑战。数字服务税更是早已被美国视为"眼中钉",此前法国率先征收数字税就招致美国的关税报复。
未来走向:短期僵局与长期博弈
综合各方信息,美欧短期内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正在降低。特朗普设定的8月1日关税截止日迫在眉睫,但双方分歧依然巨大。最可能的结局是双方宣布达成"原则性共识",但实际上将关税问题进一步推迟。
从长远来看,这场贸易争端暴露了欧盟对美依赖的脆弱性。德国《商报》评论称:"欧盟必须认识到,在关键问题上不能总是指望美国的善意。"未来欧盟可能需要加速"战略自主"进程,包括推动欧元国际化、强化数字领域规则制定权等。
这场贸易博弈的最终结局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结果如何,全球贸易体系都将因此受到深远影响。正如一位欧盟官员所言:"我们不是在为关税而战,而是在为未来几十年的贸易规则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