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界面新闻报道,俄国防部确认11万兵力正对顿涅茨克“红军村”形成三面合围。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俄军却押上五分之一可用机动兵力,一年里冲击上千次仍未得手,背后算盘敲得震天响。红军村的乌克兰名是波克罗夫斯克,面积只有北京五环内四分之一,却握着乌东三条铁路干线、两条洲际公路的交汇点,乌军每天两千吨弹药、七万升燃油、一千二百车次物资都要经这里分发到整个顿巴斯前线。俄参谋本部算得清:只要掐断这条“大动脉”,克拉马托尔斯克、斯拉维扬斯克等乌军堡垒群就会因缺粮少弹而松动,整条顿涅茨克防线可能像多米诺骨牌般向西塌进第聂伯罗州。
更关键的是地下资源。乌克兰军工复合体所需炼焦煤的38%、稀土氧化物的27%产自红军村周边矿井。炮火连天,矿井仍在三班倒运转,一旦停产,乌炮弹月产量将直降三成,而俄军的炮弹缺口却可由本土工厂填补,此消彼长的天平会立刻倾斜。把地图再放大,红军村距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界仅17公里,俄军若在此处站稳,就能沿M04公路一路逼近第聂伯河,将乌东作战纵深再向西推出120公里,把“接触线”推回到2022年开战前乌军最不愿看到的位置。
普京(资料图)
乌方当然也押上血本。乌军总参把最精锐的47机步旅、第79空突旅和国土防御第110旅全部塞进这片不足300平方公里的弧形阵地,外加国土防御旅、炮兵旅、外籍志愿营,一线兵力已接近5万。他们依托苏联时期修建的“顿巴斯墙”混凝土工事,在村北、村南各挖出三层地下交通壕,把原来的矿道、仓库连成蛛网式暗堡,每平方公里平均布设9门火炮、37具反坦克导弹,俄军每推100米都要留下装备残骸。乌军无人机小组甚至把民用皮卡装上反坦克导弹,打完就跑,俄军装甲纵队往往刚露头就被“蜂群”啃掉队尾。
俄军并非没战术,只是老问题依旧:火力有余,精准不足。11万人的集群里,真正能投入巷战的步兵不到四成,其余是炮兵、防空、后勤,每天砸下2.8万发炮弹,却难以对地下工事构成致命破坏;而乌军靠着北约提供的卫星图像和数字地图,把俄军炮阵地坐标实时回传,海马斯一轮齐射就能让俄军弹药库“开花”。更尴尬的是,俄军电子战系统对星链终端的压制效果有限,乌军连排级就能呼叫后方精准炮火,俄军却常常要靠侦察兵肉眼报点,时间差一拉长,火力优势就被稀释。
普京(资料图)
西方援助的阴晴不定,让天平随时可能反转。7月1日,白宫突然叫停一批“爱国者”导弹和AIM-120空对空导弹的交付,理由是“优先补充美军库存”。消息一出,乌军防空压力陡增,俄军无人机开始大白天在红军村上空盘旋拍照,像在逛自家后花园。特朗普隔空喊话“50天内停火”,却被克里姆林宫一句“先谈乌东四州地位”顶了回去。没有硬筹码的调停,听起来更像选举语言,乌克兰士兵在前线听罢,也只能苦笑。
真正让战局胶着的,是双方都在等对方“失血”先倒。俄军每天消耗弹药、油料、人命,乌军则眼睁睁看着库存下降、预备役枯竭。红军村像一台巨型绞肉机,把两军的资源、意志、时间统统吸进去。冬天将至,泥泞封冻,俄军想趁履带车辆机动优势再冲一波;乌军则指望F-16和更多远程导弹到货,把俄军炮兵赶出射程之外。谁能先补齐短板,谁就能把这块“巴掌地”变成撬动整条战线的杠杆。
普京(资料图)
至于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莫斯科连眼皮都没抬。俄财政部算过,对美出口石油仅占财政收入3%,真被禁运,转头就可以加大对印度、中国的折扣销售。战场打不赢,加税200%也结束不了战争;战场打赢了,加不加税都无关紧要。红军村的炮声,已经把这场冲突最赤裸的逻辑摆到全世界面前——谁的血条先空,谁就得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