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四卷,都是由毛泽东亲自参与编纂、一一审核的。在选集的编辑过程中,他坚持不收录秘书代笔稿件。
他为什么这么做?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一书说:“毛主席的这一选择深刻体现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崇高品德和思想境界。”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一、主席淡泊名利的价值追求。
毛泽东始终将个人荣誉视为人民赋予的公共财富。1949年开国大典前,他坚决反对在天安门广场铸造个人铜像,批示"铸铜像影响不好"。当民主人士李济深称赞他是"中国人民的救星"时,他立即纠正:"救星是人民自己"。这种对个人荣誉的淡化,在《毛选》编纂中,表现出主席对代笔内容的严格排斥。即便秘书整理的讲话稿经其修改后收入选集,他也会明确标注"根据毛泽东讲话整理",如八大开幕词虽由田家英起草,但毛泽东在会议上主动说明代笔情况。这种"不掠人之美"的品格,更使得《毛泽东选集》成为纯粹的毛泽东思想成果的汇编。
二、主席严谨治学的治学态度。
毛泽东对著作的原创性要求近乎苛刻。他主持编辑《毛选》时,对159篇文稿逐篇审阅,仅第四卷就删除了100多万字冗余内容。对于存疑文稿,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成文时间,他通过原始档案反复考证,最终确定为1930年而非1932年。在《矛盾论》修改过程中,他删除了与《实践论》重复的2.3万字,并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种对理论纯粹性的坚守,决定了他不能容忍未经核实的代笔内容。
三、主席自我革命的道德勇气。
毛主席始终以"刀刃向内"的精神要求自己。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他主动为"大跃进"失误担责:"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第一个负责的就是我"。在生活作风上,他坚持穿补丁睡衣20年,女儿李讷饿肚皮仍拒绝特殊照顾。这种自我约束延伸至著作编纂:1947年撰写《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时,他病中口述由江青记录,事后反复修改并征求周恩来、任弼时意见。这种将个人荣辱与集体事业绑定的境界,使其拒绝任何可能掺杂虚名的代笔内容。
四、主席维护真理的集体意识
毛主席认为真正的思想成果属于党和人民。他将《毛选》定位为"血的著作",强调"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1954年面对英国共产党删除《战争和战略问题》的请求,他严正表示"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不容修正"。这种对真理的绝对忠诚,使他拒绝将个人署名与集体智慧简单等同。如《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材料书,他虽亲自撰写按语,但仍强调"是群众实践的总结"。
这种品德境界在《毛选》编纂中形成独特现象,所有收入文章都是毛泽东本人亲自写作的,没有秘书代笔之文。对于领导干部的写作能力,他在1964年说:"领导干部不写文章,就像农民不种地",毛泽东就是这样能文能武的领袖。他的那种将思想创造视为生命本质的态度,从根本上决定了选集的编纂原则,也为全党树立了"不代笔、不挂名"的政治典范。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一书记述了此事。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政治军事畅销书热卖榜第九名(如图)。
友情提示:该书已经出现盗版,请到正规自营渠道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