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环球网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称“不站在任何人一边”,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警告“对俄设条件不可接受”,乌克兰议会批准延长战时状态并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三条看似独立的消息,共同勾勒出俄乌冲突因外部博弈加剧、战场态势变化与大国斡旋交织的复杂图景。
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最近在涉俄问题上的表态像一根反复拉扯的橡皮筋。会见北约秘书长吕特时,他抛出“若俄50天内未与乌停火,美将加征100%关税并提升制裁”的威胁,这套路数与上届美国政府如出一辙——用经济手段施压莫斯科让步。但没多久,当被问及“是否支持乌打击莫斯科”时,他又改口称“不认为乌此时应袭击莫斯科”,甚至否认曾鼓动乌方用远程武器攻击俄首都。这种前后矛盾的背后,是特朗普对局势风险的忌惮:怕激化冲突引火烧身——毕竟美军真若轰炸莫斯科,美俄关系彻底破裂的代价,远超一个总统任期的政治收益。
莫斯科显然看透了这种“纸老虎”式的威胁。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明确表态:“任何对俄设条件甚至最后通牒的企图都不可接受。”他强调,俄方始终愿意谈判,但前提是西方停止“消耗俄罗斯”的游戏。更具指向性的是俄军的战场动作——近期频繁出动大规模无人机群袭击乌方目标。
这种战术的“性价比”让西方头疼:相比导弹,无人机成本更低、数量更多,乌方现有防空系统难以全部拦截;而俄罗斯凭借强大的工业产能,能持续补充消耗,形成“越打越有”的不对称优势。
特朗普(资料图)
乌克兰的应对则透露出“以攻为守”的无奈。7月15日,乌最高拉达(议会)批准将国家战时状态和军事动员延长90天至11月5日,这是自冲突升级以来的第16次延长。在这场博弈中,中国的立场始终清晰而稳定。前不久,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同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共同会见记者时,再次阐明中方态度:“乌克兰危机发生在欧洲,牵动世界。中方坚持劝和促谈,不向冲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严格管控两用物项包括无人机出口。”
这番表态背后,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既不选边站队,也不火上浇油,而是推动双方回到谈判桌。中方还与巴西等全球南方国家在联合国发起“和平之友”小组,为停火止战汇聚更多国际共识。
现在的问题是,各方的“算盘”能否在同一个时间点对齐。特朗普想借压俄捞取选情资本,却怕失控;俄罗斯想通过强硬姿态迫使西方让步,但长期冲突消耗同样拖累经济;乌克兰想用延长战时状态争取更多援助,可战场僵局未见突破;中方则希望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势进一步失控。这种多方博弈的微妙平衡,决定了俄乌冲突接下来的走向——是走向谈判桌,还是滑向更激烈的对抗?
特朗普(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无人机战场的“蝴蝶效应”正在显现。俄军597架无人机的袭击,不仅造成乌方基础设施受损,更暴露了其防空系统的漏洞;而北约对乌提供的防空武器,目前尚未能有效应对这种“低慢小”目标。这种技术代差,可能让俄方在后续冲突中获得更大主动权。
距离特朗普给出的“50天停火期限”没多久了。剩下的时间里,是美俄各退一步开启谈判,还是矛盾持续激化导致局势失控?答案不仅关乎俄乌两国,更牵动着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方的立场很明确:无论局势如何变化,推动停火止战、构建均衡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始终是最符合各方利益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