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恳请您先点击“关注”按钮,这样能方便我们未来持续为您推送更多相关内容,也便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
文|小情歌
编辑|t
随着巴以冲突日益升级,加沙地带约200万民众陷入了极度痛苦与煎熬之中。令人关注的是,紧邻巴勒斯坦的约旦和埃及这两个阿拉伯国家,却纷纷宣布不接收难民。他们为何在这场人道危机中选择旁观?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然向以色列多个城镇发动了猛烈袭击,造成以色列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随后,以色列迅速宣布进入战备状态,局势顿时紧张。
事件发生后,美国第一个公开表示坚定支持以色列,承诺提供军事援助。这一支持使以色列在后续行动中更加肆无忌惮。
以色列军队针对加沙地区的学校、医院以及难民营等地进行了精准的空袭和打击,导致大量妇女和儿童无辜死亡。
如今的加沙几乎成为废墟,满目疮痍的房屋倒塌,民众的哀嚎声此起彼伏,人道主义危机愈演愈烈。
成千上万的难民流离失所,以色列军队切断了加沙地区的水电供应,医疗资源极度短缺,孩子们和居民脸上满是无助与绝望。
截至10月23日的统计数据显示,这场冲突已导致23名记者不幸遇难,至少有48家媒体机构的办公场所被完全摧毁。此外,200万居民正焦急等待外界的救援。
尽管多数阿拉伯国家支持巴勒斯坦,但约旦和埃及明确表示不会接收来自加沙的难民。
在1920年以前,约旦与巴勒斯坦的关系非常密切,彼此间几乎连为一体,但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这种关系戛然而止。
战争期间,大批巴勒斯坦难民涌入约旦,约旦国王和民众给予了大力支持,甚至为他们提供了战斗基地。
然而,巴解组织在获得力量后逐渐忘恩负义,不断在约旦制造事端,甚至勒索本国民众。1970年,约旦国王在视察时两次遭到巴解成员伏击,险些丧命。
为了保护自身安全,约旦在1970年发动反击,并在欧美国家的支持下成功驱逐了巴解组织的难民,导致两国关系彻底破裂。
尽管约旦和巴勒斯坦同属阿拉伯国家,但两国间却有着深厚的恩怨。现任约旦国王是当年遭伏击的国王二世,他绝不愿让历史重演。
谈到埃及,这个伊斯兰国家内部宗教势力复杂。当地的穆斯林兄弟会一直试图掌控国家,将埃及变成极端宗教国家。
但穆兄会的这一诉求与埃及政府的立场截然相反,因此该组织被埃及政府定性为恐怖组织。而哈马斯则是穆兄会在巴勒斯坦的一个分支机构。
穆兄会的代表人物穆尔西曾担任埃及总统,但他的执政导致经济停滞,货币贬值,最终被军方推翻。
埃及政府担忧加沙的哈马斯会对本国政权构成威胁,因而虽然愿意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却对接收难民保持高度警惕。
新政府上台后,埃及加强了对加沙边界的控制,防止哈马斯渗透到西奈半岛,因此不敢轻易接受难民,避免“引狼入室”。
许多人误以为中东国家都非常富裕,因为他们掌握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但事实上,这些国家内部矛盾重重,问题复杂。
阿拉伯国家对加沙难民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和内部矛盾。
叙利亚、黎巴嫩等国家国内局势相对稳定,但自身问题仍未根本解决。虽然支持巴勒斯坦,却难以承担接收难民的压力。
叙利亚虽然有心助巴勒斯坦,却因自身还未脱离战争阴影,根本无力承担更多负担。
黎巴嫩则另有打算。1970年巴解组织被约旦驱逐后,数十万难民涌入黎巴嫩。
黎巴嫩国土狭小,容纳如此多难民压力巨大。这里的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等多宗教群体复杂交织,矛盾不断。
巴解凭借人数优势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引发了长达数十年的内战。黎巴嫩为接纳难民付出了沉重代价。
不得不考虑的是,如果一个国家大量接收难民,无疑是打开国门,给本已脆弱的经济添上沉重负担,也可能威胁到本国民众的安全,增加政治风险。
面对复杂局势,我们必须从多角度理性分析。如今各国高度重视外交,阿拉伯国家的外交政策自然深刻影响着他们对难民问题的态度。
尽管国际社会对这些国家的立场提出质疑,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进行道德绑架。毕竟,谁都不愿自己的家园被破坏。
加沙人民的遭遇令人心痛,阿拉伯国家虽心存同情,却也不得不克制,因为其中蕴含着极为微妙且复杂的关系网络。
——
资料来源:
“23名记者遇难:加沙没有前线,加沙都是前线”,新京报,2023-10-30
“约旦国王:约旦和埃及不会接收来自加沙地带的难民”,中国青年网,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