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挥起了关税大棒,这次的目标是欧盟。7月12日,他宣布自8月1日起对欧盟进口商品加征30%关税,理由是“欧盟的贸易壁垒导致美国对欧巨额逆差”。这一决定瞬间点燃了跨大西洋贸易战的导火索,欧洲经济面临严峻考验。然而,面对特朗普的极限施压,欧盟虽然强硬反击,却始终不敢迈出倒向中国的关键一步。特朗普为何如此自信?这场贸易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国际博弈?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其“美国优先”战略的延续。他声称欧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让美国企业长期吃亏,尤其是钢铁和铝关税已让欧洲制造商不堪重负。如今再加征30%关税,相当于直接切断欧盟对美出口的利润空间。法国葡萄酒、德国汽车等支柱产业首当其冲,欧洲经济本就因俄乌冲突援乌支出巨大而承压,若再失去美国市场,衰退风险将急剧上升。
特朗普(资料图)
面对特朗普的威胁,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起初态度强硬,扬言准备215亿欧元的反制关税,并计划后续追加至700亿欧元。法国总统马克龙更公开谴责特朗普的政策“不可接受”,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也批评美国“摧毁欧洲经济增长点”。然而,冯德莱恩在24小时内突然变卦,推迟反制措施并寻求与美谈判,引发欧盟内部激烈争议。马克龙直言欧盟不能示弱,欧洲议会部分议员则担忧妥协将让美国得寸进尺。
欧盟的强硬表态看似团结,实则暴露了深层矛盾。一方面,欧洲经济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德国汽车对美出口占比达18%,法国葡萄酒出口也严重依赖美国消费者。若关税落地,欧盟企业将遭受重创,这是冯德莱恩最终妥协的关键原因。另一方面,欧盟内部对华政策摇摆不定,此前还无端指责中国“扰乱供应链”,并限制中国医疗器械参与公共采购,试图以此向美国示好,结果反遭中方反制。这种“既要美国保护,又想对华施压”的策略,最终让欧盟陷入两难。
欧盟(资料图)
特朗普之所以料定欧盟不敢倒向中国,是基于三大现实考量。首先,军事上欧盟严重依赖美国。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虽投入超1000亿欧元援乌,但防空系统、情报支持仍需美国提供。“爱国者”导弹、“星链”网络等关键装备无一不来自美国,德国总理朔尔茨坦言:“离开美国,欧洲无法独自保障安全。”其次,经济上欧美产业链深度绑定。
美国是欧盟最大投资目的地,双边贸易额超1.2万亿美元,大众、苹果等跨国企业在对方市场深耕多年,“脱钩”成本极高。最后,中欧合作存在结构性障碍。尽管欧盟渴望拓展中国市场,但中国限制武器出口、技术竞争加剧等因素,让欧盟难以真正“倒向”中国。
中国的应对策略则展现了大国智慧。早在特朗普宣布关税前,中国外交部就预警“强征关税终将反噬自身”。2018-2020年贸易战期间,美国消费者承担了90%的额外成本,这一历史教训让中国更坚定维护自身利益。中国已连续两个月减持美债,降低美元资产风险,同时黄金储备增至近2300吨,加速“去美元化”进程。尽管欧盟对华政策反复,但中国仍是欧盟最大贸易伙伴,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潜力依然巨大。
欧盟(资料图)
这场贸易战的结局可能有三种走向。短期来看,欧盟或被迫妥协,通过增加军费、放宽市场准入等条件换取美国暂缓关税。长期而言,若双方坚持对抗,全球经济可能分裂为“美欧”与“中俄”两大阵营,而中欧合作将成为平衡力量。最极端的情况是特朗普将矛头转向中国,但中国已构筑金融防线,且中欧经贸纽带难以切断,美国的“脱钩”企图注定难以实现。
美欧关税战的本质,是美国试图重塑全球产业链,而欧盟的挣扎凸显了其战略困境。特朗普的自信源于对旧秩序的迷信,中国的定力则来自对多极化趋势的把握。未来无论局势如何演变,中国都将坚持合作共赢,在动荡中开辟发展新局。这场贸易战不仅关乎欧美,更将深刻影响全球格局——而中国,已做好准备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