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视的公开报道,我国海军辽宁舰和山东舰航母上,已经开始批量装备歼15T与歼15D战机。随着这两款新型战机的加入,我国航母编队的综合战斗力有了显著提升。尽管如此,随着歼15T与歼15D逐渐替代了原本服役的歼15基本型,问题也随之而来。毕竟,歼15基本型服役的时间还不算长,仅12年。那这些退役下来的歼15基本型将如何处置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歼15系列战机的发展历程。2006年,我国开始续建当时尚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并与之同步展开舰载机的研发工作。由于当时国内的技术水平有限,再加上航母舰载机开发经验相对不足,我国在歼15舰载机的研制过程中,借鉴了苏联苏33型舰载机T-10K-3的设计理念,尤其是在飞行控制系统、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技术。而在雷达和航电系统上,则延续了歼11B战机的成熟技术平台。
歼15的最初代号是歼11C,后来更名为歼15。2009年,歼15完成了首次飞行,经过多次试验与改进后,最终在2012年定型,并与辽宁舰同时服役。由于研发周期紧张,歼15的综合性能与当时的歼11B相似,属于第四代战机的中期水平。相比之下,歼11B战机于2007年定型,并已进入中期升级阶段。升级后的歼11B被称为歼11BG,其性能接近于四代半战机。尽管如此,歼15依然在性能上超过了俄罗斯的苏33和印度的米格29K等同类舰载机,但与美国的FA-18E/F及法国的阵风F3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
在歼15的服役过程中,随着使用和作战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在机务保障、维修和检测等领域,歼15的设计和性能逐步得到改进。许多反馈意见推动了后续版本的进步。到2024年,歼15T和歼15D这两款新型战机正式亮相,并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歼15T作为一种四代半战机,相比原歼15基本型,在雷达系统、综合航电、材料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显著优化。它搭载了有源相控阵雷达,新一代的航电系统,并大量使用了复合材料,整体性能得到了提升。至于歼15D,它则是一款专门用于电子战的舰载机,类似于美国海军的EA-18G。虽然歼15系列的原型平台属于重型战机,但其在多种功能上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和优化。
近期的报道显示,我国海军的辽宁舰和山东舰航母上,已经开始批量装备歼15T与歼15D,而原本的歼15基本型则逐步退出了主力阵容。随着这两款新型战机的加入,舰队的制空能力、电子战能力等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一个重要的问题浮现:歼15基本型退役后,如何处置这些尚未达到“服役寿命”的战机?
按照一般的战机服役周期,约为30年左右,而歼15自2012年定型以来,距今尚不足12年。虽然退役的歼15基本型数量逐年减少,但根据推测,这一型号的装备数量可能高达50架甚至更多。因此,如何处理这些“年轻”退役战机,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国海军一向重视战机的高效利用。对于歼15基本型,虽然它被航母替换下来了,但并不意味着它会被提前退役。作者推测,歼15基本型可能会经过适当的改进和升级,进入海军的各个飞行学院。这些学院对舰载航空兵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在我国海军迈向深海大洋,航母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飞行员的培训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歼15基本型进入飞行学院作为训练机,并非浪费资源。在空军中,类似情况也有所发生。例如,歼11B、苏30MK2等战机已经出现在空军的飞行学院中,承担着培养飞行员的任务。随着我国四代半战机数量逐步增加,尤其是歼20系列战机的逐步装备,四代机逐渐转入辅助性或者训练角色,成为培养后备力量的工具。
据外媒分析,解放军已经装备了约200架歼20,此外歼35也已开始小批量生产。解放军的空军和海军舰载航空兵正在进入一个以五代机为主,四代半与四代机辅助的新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歼15基本型作为舰载机进入飞行学院进行训练,也不失为一种合理安排,符合部队发展的需要。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们将在海军各大飞行学院中看到歼15基本型的身影。这些战机将会承担不同的任务,尤其是在新阶段中,为培养更多的舰载航空兵提供帮助。未来,海军舰载航空兵将会形成以歼35、歼15T、歼15D、空警600等机型为基础的协同作战新格局。与此同时,在舰载机领域,我国已经逐渐追赶甚至对标了美国海军的F-35C、FA-18E/F、EA-18G以及E-2D等机型。
关于我国多种机型的发展历程和建设规划,还有许多故事等待我们深入探讨。未来的文章中,我将继续与大家分享这些有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