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研修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而且能够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新学期新起点,本报特邀教研专家为广大教师学习和成长带来专业指导。
保持“空杯”心态 培养终身学习习惯
张惠敏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党校副校长
在我们欢度龙年春节时,人工智能领域放出两个大消息:一个是谷歌发布了新一代多模态大模型Gemini 1.5Pro,成为业界迄今最强的大语言模型,在性能上完全秒杀了Open AI的GPT-4 Turbo;另一个是Open AI发布了首个文生视频模型Sora,只需文本就能自动生成视频。有专家说“随着人工智能(AI)的革新进化,需要瑟瑟发抖的显然是教育行业,因为AI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将进入超级学习阶段,教育的逻辑会因此而改变”。
就在关注了解Sora时,我看到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报道:ChatGPT出现胡言乱语的疯癫状态,表现为多语言无规律猛地切换、反复自我纠正、一句话叨叨半天。这不就是一个被逼成魔的“祥林嫂”吗!但笑过后我不禁自问:“随着AI以无法预知的速度刷新着我们的认知,并进入各个领域之时,我会不会也是那个‘祥林嫂’?世界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人工智能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我又将何为?”
寒假里,我学习了《新时代高质量教师培训研究丛书》,本以为作为从事党建干训近18年的“老培训”,我已经非常熟悉丛书的内容了,读起来应该会很从容,甚至很快。但事实却非如此,我不仅读得很慢,而且更加意识到自己在培训领域还太“年轻”,那曾令我“沉醉”的经验是那么单薄,那曾令我激动的“成绩”又显得那么漂浮,很多新的培训方式有太多还未尝试,培训课程体系还在“散装”状态……不由得我对自己的工作又有了新的敬畏,产生了新的思考。
教育者的“专业”范围很宽,既有教师在讲台上讲的那门课的狭义的“学科专业”领域,又有作为教育者这一重要岗位的广义的“角色专业”要求。前者是教育者专业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教育者承担起社会角色的保障,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迭代周期越来越短,教育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知识学习新模式,对从教者的专业素养、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哪个角度的“专业”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要求教育者也要实现专业发展。
实现专业发展,教育者要保持“新鲜感”“好奇心”。变是永恒的不变,教育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社会每天在向教育提出新的需求;教育的对象——学生,每天都会有新的情况;教育者自己在环境下每天也在产生新的想法……教育者要保持这种生动的新鲜感,去了解、欣赏、尝试。教育不是封闭的,教育者要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看向融合度越来越高的整个社会,关心了解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发展,能够带给学生更宽的视野、更广的角度、更多的联结,创造更多的可能。
实现专业发展,教育者要保持“空杯心态”,把扩展自己的认知领域当作本能追求,成为“SLASH”(“斜杠青年”)型教师。任课则不满足于书本提供的已有成果,还要关注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发现;教学要积极去扩展学科间联系,不仅给学生知识和具体方法,还要引导他们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个人数字化素养,推进课堂深度数字化变革……
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很多,但归结起来还是终身学习。教育者要真正发挥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做出学习规划,利用好整块时间和碎片时间,去开展深度学习或表层学习。
实施整体备课 适应教改新需求
李广生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副主任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小学领域这被视为一条真理。教师研修,特别是校本教研,很多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备课。因此,集体备课应运而生,直到今天仍然在广泛开展。
我们必须要承认,集体备课是教育经费不足、资源短缺和师资水平较低等客观因素的产物,它让保证教学质量成为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一线教师创造了集体备课这种方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教育告别了资源匮乏时代,教师正在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这就意味着学校集体备课时坐在一起的不是三个“臭皮匠”了,而是一群“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但一群诸葛亮聚到一起结果就难以保证了。面对这一现状,我提出“整体备课”的主张,即围绕学科核心概念,结合跨学科主题,整体规划教学活动和教学进程,像设计施工蓝图一样设计教学,简而言之,课可以一节一节地上,但不能一节一节地备。“整体备课”这一概念,体现了对传统集体备课方式的深刻反思和创新发展,它强调在教学设计上进行整体规划和跨学科整合,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强化核心概念和能力的培养。整体备课应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和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将知识点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结合跨学科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注重课程整合和连接。传统的集体备课往往侧重于单独课时或单元的备课,而整体备课应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连接,设计出富有连贯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采用项目式学习。鼓励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具有挑战性、综合性的学习项目,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体备课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互联网资源、数字化学习工具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兴趣。教师需要掌握相应的技术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整合资源和设计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整体备课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跨学科整合能力,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尤为重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提供相关的培训和研修机会,帮助教师提升相关能力。
建立协作机制。整体备课需要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相对于集体备课而言整体备课是更高水平的合作,学校应建立有效的团队协作机制和文化,鼓励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支持,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和实施。
进行形成性评价。在整体备课的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关注学生的过程与结果,提供及时反馈,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
整体备课旨在通过综合、创新的备课方式,应对教育现代化的挑战,促进学生全面而深入的学习。这不仅是对教师备课方法的改革,也是对教育观念的更新,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性研修破解区域教师成长难题
赵杰志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北部研修中心在做好区级教研的同时,专门针对北部各校教师开展了很多针对性研修活动,构建了符合北部地区实际情况和需求的教研课程。下面就北部研修中心寒假前后开展的针对性研修活动进行分享,希望能够对各区新学期的教师研修培训工作有所借鉴。
骨干研修促干部教师专业成长。持续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是学校内涵建设和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海淀教师进校北部研修中心坚持立足区域教研,带动校本研修,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设立兼职教研员和首席教师等多种途径,整体提升北部学校干部教师专业素养。2023年12月,我们举行北部地区骨干教师专题研修活动,邀请扎根北部地区的骨干教师分享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海淀进校教研员专家为北部教师作专业指导,为学校校本研修课程升级、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发展、课堂教学与教学管理提质等内容进行前瞻性引领。
理科实验技能研修促素养提升。实验教学一直是课程改革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理科教学质量提升的“牛鼻子”。海淀北部地区个别农村学校实验室较为简陋,部分理科教师的实验技能、实验教学的组织能力以及开发实验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北部研修中心面向北部地区的中学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新课标理念下的实验教学素养”研修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海淀进校新校区的理化生实验技能测评室,开展教师实验测评和技能培训。
南北双师联研促优质均衡发展。2023年,北部研究中心联合海淀进校中小学教研室、教科室,在北部地区创新开展“双师”联研实践探索。以高中化学学科作为突破点,北部三所学校的全部化学教师和海淀区南片的教师,组成研究实践共同体,借助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以高一年级《化学反应与能量》课例为载体,开展4场技术赋能的8校一体化联研活动。老师们全程参与,通过网络平台持续进行备课、研课、评课。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收获了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的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任务型学习”研修促新课标落地。如何利用老教材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精神,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修路径,也是北部研修中心工作突破的重点。我们结合北部地区学校的特点与需求,以“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为突破口,在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开展了聚焦课例的专项研修。通过研究课展示、教研员听评课和专家指导等,提升一线教师开展“任务型学习”的专业实践能力,指导学生掌握特定领域知识和技能,以及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促进新课标在学校课堂教学中落地落细。
策划:赵艳国
编辑:杨旭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